绿研观点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专家观点 | 上海环交所总经理刘杰:全国碳市场和碳金融发展迎来战略机遇期

>2021-12-23

自双碳目标被提出以来,国内碳市场与碳金融备受关注。在“2021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CFV)·金融峰会”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下称“上海环交所”)总经理刘杰表示,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碳市场和碳金融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图片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4个多月来,运行总体平稳有序,价格在合理区间内进行波动。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4323万吨,日均成交量48万吨,累计成交额为18.47亿元。

据悉,当前我国碳市场的碳现货成交量在同期国际主要碳市场中排名第一。刘杰称,根据发展规划,全国碳市场计划在未来4年内全面覆盖所有的重点排放行业,并实现碳配额、碳减排量、碳衍生品等交易产品的丰富多元化,进一步完善碳定价、碳交易机制。

“到2025年实现现货和衍生品交易规模突破20亿吨,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形成制度规范、运行有序、监管严格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碳金融中心。”刘杰说道,总体而言,全国碳市场的市场环境将进一步开放,碳金融创新将更加活跃,市场监管将更加全面、高效,市场流动性水平也将处于国际前列。

其中,在碳金融方面,刘杰认为,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但在国际上较为活跃的碳市场中,金融机构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将大力推动碳市场金融化,推动金融市场和碳市场的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金融中心。

8月上海发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也提到,将发展碳金融市场,支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作与联动发展,促进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各类场外和场内衍生产品创新;推动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参与碳金融市场建设,丰富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发展碳排放权质押、碳回购、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业务,增强碳金融市场活力。

据介绍,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环交所正从三方面积极推动碳金融工作的开展。一是着力推进碳金融业务创新,探索碳金融衍生品交易,适时推出碳远期交易、碳期权交易,推动碳期货出台;二是支持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参与全国碳市场,引导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等有序参与碳交易,实现全国碳市场主体多元化;三是支持建立与完善碳市场协同监管体系,推动生态环境部、协同金融监管部门开展联合监管,明确监管职责,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风控体系。

与此同时,作为碳排放配额市场的重要补充,碳普惠机制也被市场寄予诸多期待。刘杰透露,上海环交所在上海市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正在推进上海碳普惠机制的建设,包括政策的发布、平台的建设以及碳减排项目与场景的开发。

通过碳普惠机制,可将企业、社区、家庭的中小型项目以及个人低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按照一定的方法学进行记录、核算、核发,并通过交易、政策和商业奖励等方式实现其价值,以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的节能低碳意识。

此外,气候投融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刘杰表示,通过气候投融资发展,激励社会资本进入气候治理领域,是补充公共财政资金力量、解决资金缺口、推动实现长期低排放的有效途径。金融机构的参与能够帮助碳市场扩大资金来源,弥补气候投融资资金的巨大缺口。

《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开展气候投融资的相关工作要求,以此为指导,刘杰称,上海环交所将进一步支持金融机构在气候投融资中通过多种形式有效拉动和撬动社会资本,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气候投融资领域;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气候友好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研究设立长三角气候投融资项目库、长三角气候投融资基金等。

刘杰表示,总体来讲,全国碳市场刚刚启动,目前正处在初步阶段,还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更长期的政策实践、更大范围的市场探索和主体参与等,更好发挥碳市场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

来源:碳中和专委会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