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研观点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专家观点 | 黄奇帆:上海应积极争取国际碳定价权 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碳市场

>2021-12-27

12月25日,在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办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上,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深刻调整,产生天量投资需求,可能高达200万亿元。
其中,在清洁能源投资方面,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5000元的投资,120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60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少会形成40万亿的投资需求;而在传输和配送端,纵横数千公里进行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覆盖全国的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至少也需要50万亿,加起来会达到150万亿。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我国工业系统将进行源头减量、节能减排、循环回收、工艺流程改造、废弃物回收利用,所需投资大体在50万亿元左右。
“‘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直接投入就将达到约200万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仅靠政府财政投入是无法覆盖的,还需要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提供长期、稳定、市场化的资金支持。”黄奇帆表示。
黄奇帆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要与绿色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一是创新发展碳交易、碳金融。未来随着碳交易规模的扩大,上海未来可以探索实现碳交易的标准化、连续交易、集合竞价等金融市场的主流交易方式,当前采用竞价候选以及部分地区T+5的原始交割方式,不利于发挥碳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也限制了碳交易的活跃度和交易规模。
二是积极争取国际碳定价权,培育上海成为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有力竞争者。中国未来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碳市场,争取国际碳定价权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09 年以来,欧美曾经酝酿推出“碳关税”,近年来主要的国际经贸谈判及协议都越来越注重环境标准,目前包括世行、IMF 等国际机构都在积极研究推动为碳定价,如果我们不能推动形成权威的中国碳价,将来很可能又会像过去在大宗商品领域一样被别人定价。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促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增效、推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水平、促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具有极强的支持作用,对于助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四是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为绿色产业引入源头活水。上海可以推动交易所发行环保、低碳、新能源等相关主题的公募基金产品,给绿色产业带来更多资金支持。还可以大力推动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绿色信贷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银行股东股本、个人和企业的客户负债以及同业拆借等方式。接下来可以通过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绿色信贷资产,解决绿色信贷资金来源,提升绿色资产的流动性。
五是引导践行ESG投资理念,完善ESG信息披露机制。ESG投资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双碳”目标推进,也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目前我国ESG投资处于以自愿披露为主的阶段,未来建议上交所出台相对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指引和模板,提高ESG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质量。
六是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进一步凸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动绿色金融,不仅仅事关国内产业转型发展,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发展绿色金融是一项高度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工作,依靠孤力难以长久,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是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必由之途。在这方面,上海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参与和引领绿色金融相关领域国际合作,主动提出绿色金融国际话题探讨,积极参与国际间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构建,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国际空间。


来源:易碳家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