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2年会在北京成功举行。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出席会议并做主旨演讲,演讲实录如下。
尊敬的何书记、杨行长,各位领导同事、各位嘉宾、各位金融机构的朋友,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2年的年会。我代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对中财大绿金院六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借此机会,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投融资工作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当前世界各国疫情仍未消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又叠加俄乌冲突的影响,国际局势严峻复杂。尽管如此,国际社会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始终保持在高位。今年以来,全球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发生了持续高温等异常气候现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干旱、洪涝、山火,电力短缺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自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外宣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中央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陆续发布了关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以及科技、财税、金融、碳汇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碳达峰、碳中和“1+N”的政策体系已构建完成。与此同时,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大力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提高能效,建立碳市场、增加森林碳汇等有力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的双赢,绿色日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国际层面,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为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做出了突出的中国贡献,彰显了负责任大国形象。两天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全面展示了2021年以来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国际工作的新进展和新成效。
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这次大会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进程当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逐步推动能耗双控向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二十大报告的有关部署,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围绕实现“双碳”目标,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关系,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不断纵深发展。
11月初,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将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也是党的二十大以后我国首次在境外参加的全球性大会。中国代表团的首批成员将于10月30日启程,中方将全面参与近百个议题的谈判磋商。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与各方一道推动会议取得成功,达成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积极成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性变革,需要巨量资金的支持。引导和促进各类社会资金更好地响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目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全新的重大课题。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部署和加快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和协同,动员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气候投融资工作既是落实“双碳”目标的有效抓手,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工作举措。
去年底,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共同启动了气候投融资的试点工作,今年8月,九部委又发布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确定了23个试点地方。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试点地方的工作指导和支持,引导试点地方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确保入库项目质量,打造气候项目资金的有效对接平台,为试点工作的落地落实打造坚实基础,为气候投融资工作全面有序推进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也在积极推进,目前正在谋划新履约周期的工作,相关配额分配的方案也将在近期公开征求意见。我们也在稳步推动自愿减排市场启动的相关工作。
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参与。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重大的发展机遇。为此我提几点建议,供金融机构的同事们参考。
一是提高认识。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认识和统筹部署,主动顺应政策方向和发展大势,紧跟国家战略,服务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实体经济,特别是要对标“1+N”政策体系,发挥好金融助力“双碳”目标的作用,对国家自主贡献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作出系统性响应,积极部署低碳战略,将低碳要求嵌入自身的业务标准、风险控制、产品开发、业绩评价全流程,打造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
二是抓好机遇。“双碳”目标的推动落实创造大量的商业机会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成为金融机构新的业务增长点,金融机构要迎难而上抓好机遇,发掘绿色低碳项目的市场价值和投资潜力,拓宽气候减缓的融资渠道。特别要关注和支持具有创新技术和创业精神气候友好型企业,推动具有显著气候效应和社会影响的项目落地,形成有特色、可复制、易推广的气候投融资成功经验,为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多元化的资金保障。
三是防范风险。金融机构要关注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政策给自身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建立科学高效的气候风险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更好的收集管理披露工作,科学评估和有效化解气候变化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和风险。我们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风险压力测试,围绕碳产品、碳减排量核算等方面开展工作,推动金融机构运用碳价信号指导经营管理决策,优化投资组合。
四是强化治理。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气候治理应当成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应当从机构、人员、制度等方面来强化相关的工作。包括董事会和管理层有专人负责绿色低碳工作,成立专门负责绿色低碳工作的团队和部门,建立相关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企业文化等。我们也将推动和指导金融机构开展碳排放数据核查,加强气候变化相关信息披露,主动接受政府社会监督提供支持和保障。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是我国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领先的专业智库,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基础,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长期以来服务政府、服务金融机构、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特别是在过去一段时间,绿金院对气候司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建设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再次向绿金院所做的贡献与支持表示感谢,也祝愿中财大绿金院在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双碳”目标落实的过程当中做出更大的成绩。最后预祝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