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广西的重大战略任务。今年年初,自治区党委批准将“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举措落地,加快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列为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十三次常委会协商议政专题。自治区政协为此成立专题调研组,组织政协委员开展了长达半年的深入调研。在11月12日举行的专题议政协商会上,自治区政协常委结合广西实际,从统筹协调推进、做大跨境规模、拓宽双向渠道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自治区政协常委周少波提出,广西应抓住机遇,发挥农业大省的优势,将芒果、榴莲等交易量和进口量较大的水果作为绿色金融产品进行研发,鼓励相关的企业入驻广西。周少波:“快速打造一两个绿色金融的拳头产品,形成广西对水果的定价权,比如说场外期权产品,对于水果来说就非常的重要,它可以助推在宏观层面上面形成期现联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然后成为一个突破口。”
自治区政协常委黄瑞立建议,广西应持续推动区域合作,打造更多金融合作平台。“建议广西以推动人民币面向东盟跨区域使用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造成为大湾区与西南地区、东盟国家互联互通的关键通道,构建香港、南宁、新加坡离岸金融产业带,为西南地区连接大湾区、面向东盟开放提供更高能级的合作平台。”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自治区政协常委普遍认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答好党中央交给广西的“答卷”,要正确把握金融本质,回归服务本源,加快建立健全与广西实体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现代金融体系,进一步助力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自治区政协常委何敏表示,推进资本项目的渐进性开放,将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为“双循环”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制度的保证。“我们需要更多的结构层次更为丰富的,服务面更广的,分工更为精细的金融机构。建设更多的金融创新的产品,同时我们也要制定优惠政策来促进我们的金融企业走出去。在资本项目渐进性开放的过程中,要完善我们金融的机制,使得我们资本项目的渐进性开放有序进行,保证我们‘双循环’的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