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绿金动态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碳交易2.0时代:券商需加快入场

>2025-9-24

2024年底至2025年初,随着国元证券、招商证券等14家券商相继获得碳排放权交易资格,中国碳市场迎来首批规模化金融机构进场。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碳交易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一步,更通过金融杠杆激活了万亿级绿色资产流动性。本文将从业务实践、市场效应、挑战展望三个维度,解析券商入场后的碳市场新生态。


一、业务落地:从自营交易到全链条服务创新

(1)自营交易成为流动性"稳定器"

券商通过直接买卖碳配额参与市场,显著提升交易活跃度。以中信证券为例,其2024年碳配额交易量占试点市场总成交量的12%,通过跨期组合交易降低业务成本30%以上。但受限于全国碳市场暂未开放机构准入,当前业务仍集中于地方试点市场。

(2)碳金融产品矩阵加速成型

  • 基础工具创新:华泰证券推出首单碳配额回购融资,帮助企业盘活存量配额获取资金;
  • 衍生品探索:中金公司设计碳配额远期合约,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 跨境链接:国泰君安试点国际自愿减排量(VER)互换交易。

(3)企业服务模式升级

券商依托研究优势,为控排企业提供"交易+咨询"综合服务。东方证券2025年Q1报告显示,其碳资产管理业务已为钢铁企业降低履约成本超2000万元。


二、市场效应:流动性提升与价格发现机制完善

(1)交易规模指数级增长

2024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额达181.14亿元,同比增长25%,券商参与的试点市场换手率提升至38%(2023年仅15%)。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券商贡献的交易量占比已超20%。

(2)碳价形成机制更趋合理

引入券商后,碳配额价格波动率从2023年的±40%收窄至2025年H1的±18%。广发证券研究指出,机构参与使碳价与企业减排成本的关联性提升至0.72(Pearson系数)。

(3)产业链协同效应显现

  • 上游:带动碳核查、监测技术服务需求增长,2025年相关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0亿元;
  • 下游:促进新能源企业CCER开发,华宝证券协助光伏企业实现碳资产溢价15%。

三、挑战与趋势:政策瓶颈与未来突破路径

(1)现存制度约束

  • 市场分割:全国与地方碳市场规则不统一,券商需重复合规成本;
  • 产品单一:缺乏期货、期权等标准化衍生品,限制风险对冲能力。

(2)2025年深化方向

  • 政策突破:生态环境部拟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修订,明确金融机构准入细则;
  • 技术赋能:区块链碳资产登记系统试点上线,解决重复计算痛点;
  • 国际接轨:中信建投等机构筹备跨境碳账户互联互通。

(3)长期价值展望

据中研普华预测,到2030年券商主导的碳金融业务将创造年均120-150亿元收入,成为绿色金融的核心增长极。兴业证券绿色金融部负责人指出:"未来碳市场将与权益、债券市场形成联动,真正发挥环境要素定价功能"。


重构碳市场生态的"券商样本"

14家券商的入场,标志着中国碳市场从"行政主导"迈向"金融赋能"的新阶段。尽管当前仍面临政策壁垒,但其在流动性供给、价格发现、服务实体等方面的实践,已为全球新兴碳市场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随着钢铁、水泥等行业纳入全国市场,券商作为"市场润滑剂"的角色将愈发关键,最终推动碳交易从"履约工具"升级为"战略资产"。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