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零碳园区”“绿色工业园区”成为政策文件中的高频词。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已跃升为关键着力点。而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正像一台强劲的“加速器”,为零碳园区建设注入数字动力,推动园区在减碳之路稳步快跑。
两大体系的深度融合
工业互联网以其网络、平台、安全、数据四大体系为核心,实现对工业生产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供应链的连接与重构。它已深入制造、能源、交通等众多行业,推动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广泛应用,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
将其应用于零碳园区,能够发挥多重效益:依托5G、标识解析等新型网络设施,实现碳数据的精准采集与处理;通过平台构建,赋能园区能源管理和碳排监测的数字化运营;借助安全技术体系,增强园区数据和系统的防护水平;并通过数据汇聚与分析,实时掌握碳排放情况,为零碳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另一方面,零碳园区作为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正获得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设绿色低碳工业园区;2024年,生态环境部确定的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中,43个产业园区入选,山西、山东等多地也积极布局零碳试点建设。
简单来说,零碳园区是以碳中和为目标,通过节能减排、能源替代等方式,实现碳排放与吸收平衡的新型园区。而工业互联网零碳园区,则是在政策引领下,以企业绿色需求为导向,依托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协同生态,推动园区绿色化与数字化同步发展。
多重困境不容忽视
尽管前景广阔,当前零碳园区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顶层设计缺失。不少园区尚未明确零碳建设路径,甚至混淆“低碳”与“零碳”概念,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线图。
基础设施同样薄弱。多数园区未系统部署能耗与碳排放监测设备,导致数据采集困难,碳管理难以落地。
数字化管理水平有限。一些园区尚未有效运用数字手段,即使建设了能源管理平台,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难以实现精准的用能分析和碳排管控。
数据与网络安全问题同样突出。碳数据的大规模采集、传输与存储,对园区安全防护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碳数据采集不全、口径不一,也影响数据质量和价值释放。零碳相关技术尚未成熟,园区在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新场景方面建设不足,生态体系仍未完善——政策支持、服务能力与产业协同均有待加强。
打通关键路径,构建绿色数字新生态
面对这些难题,需系统谋划、多措并举,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零碳园区深度融合。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按照“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思路,结合政府、园区、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力量,明确减排目标、重点任务和时间表,将零碳任务分解到具体单位甚至个人。
二是部署数字网络设施。建设标识解析体系,推动碳数据监测和碳足迹管理;完善采集终端,实现能碳数据精准采集和全生命周期追溯;通过“5G+工业互联网”,实时采集各类能源数据,提升园区感知能力。
三是打造零碳管理平台。构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和零碳管理平台,实现能效评估、碳排监测和全景展示;支持企业建设行业平台,对接园区系统,开发能源共享、碳足迹监测等创新应用。
四是构建安全体系。强化碳数据全流程安全防护,建设安全管理与态势感知平台,实现对环境排放行为的动态监测和风险应急处理;同时建立公共安全服务机制,帮助企业提升碳管理安全水平。
五是推动数据要素整合。全面汇聚政府、第三方、园区和企业碳数据,建设碳数据资源库和中台,支持数据可视化和资产化;完善碳盘查、核查与交易流程,构建全流程碳数据管理体系。
六是促进技术创新。鼓励企业攻关能源绿色转型和重点行业降碳技术,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应用,支持绿色工厂和绿色化改造。
七是创新场景模式。推广资源综合管理和循环经济模式,探索“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等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零碳”场景,推动企业实现能源精细管控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追踪。
八是共建协同生态。政府应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园区需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培育绿色生产服务商;推动园企合作、供需对接,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等第三方作用,共同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
零碳园区是未来园区发展的必然方向,工业互联网则是实现零碳目标的关键路径。通过系统规划、设施部署、平台构建、安全护航、数据驱动、技术赋能、场景创新和生态协同,工业互联网将充分发挥“绿色加速器”作用,推动零碳园区建设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坚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