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习近平
当今时代,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传统发展模式逐渐落幕,全新发展范式的兴起正在创造新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世界带来可持续的绿色繁荣。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承诺宣告了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和雄心。
此后的五年,虽然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见证了我国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从注重量的增长到追求质的提升,从资源消耗型发展到绿色低碳转型,中国正在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在政策方面,党中央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 + N”的政策框架日益完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覆盖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各省市结合地域特色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确立碳达峰碳中和差异化落实路径。
在产业方面,曾经被打上“高耗能、高排放”标签的传统产业,正褪去厚重的黑灰底色,在理念与技术革新中焕发新生。钢铁厂通过富氧燃烧技术降低碳排放,水泥厂引入协同处置废水、固废的环保模式,化工园区构建起资源循环的闭环链条。每座零碳建筑,每辆新能源汽车,都是我国产业绿色升级的生动注脚。
在能源方面,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碳强度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完成情况基本符合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预期进度,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NDC目标。
时至今日,当大型发电机的白色叶片旋转划过海风,当光伏矩阵在沙漠腹地泛起淡蓝波光,当碳足迹计量体系嵌入企业战略,当金融机构为低碳转型主体融资开通“绿色通道”,五年前的“双碳”承诺,正以一场系统性的革命重塑中国经济发展的底色。
然而,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双碳”工作并非坦途。我国碳排放强度控制难度大,要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完成全球最高碳强度降幅,任务十分艰巨,复杂严峻的国际气候治理形势也为我国长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带来挑战。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呼唤着深度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以及企业积极参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
这场在平衡中求突破、在创新中谋长远的实践,是新时期中国献礼世界的绿色发展方案。从助力《巴黎协定》落地生根,到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从参与国际碳定价机制协同,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能力建设支持,中国的“双碳”实践始终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同频共振。
砥砺五载,绿意渐浓。“十五五”时期即将开启,“双碳”目标将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我们所推动的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延续路径的主动引领,让经济增长摆脱高碳依赖的枷锁,让生态保护走出被动修复的困境,让每一份发展成果都能与青山绿水辉映、与子孙后代共享,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绵长叙事中迸发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