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专家观点 | 我国养老体系的主要内涵和金融扶持

>2020-10-30

人口老龄化正在改变我国的国家发展基础。根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左右,约占总人口比例的17.8%。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人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进程不可逆转。基于此,无论是从我国应对老龄化的严峻形势,还是借鉴国外的发展历程,我国都必须重视养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为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做好金融准备。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递增,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我国医疗卫生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根据《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8年的77.0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全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在以每年5.4%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约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速的2倍,预计到2050年每5个老年人中将有1个是80岁以上老人(见图1)。纵观整个21世纪,一方面,人口规模依然庞大,但总体呈现缩减趋势,数量压力逐步缓解。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呈现上升趋势且难以逆转,将逐步成为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图1 中国人口老龄化大势已定

数据来源:《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

 

人口老龄化给全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发展养老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2017年2月28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号)对我国养老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见表1)。

 

表1 “十三五”期间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主要指标

资料来源:《“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

 

 近年来,我国基本养老金运转面临巨大支付压力。我国基本养老金征缴收入的增长率已呈现低于基金支出的增长率的趋势,并且基金收入的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而基金支出的增长速度有逐渐加快的趋势(如图2)。这意味着在保持缴费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养老金收小于支会持续下去,养老金收支平衡面临着重大压力,未来可能面临巨大支付缺口,从而带来基本养老保险运转的困难。

 

图2 2003-2019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二、构建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养老体系

 

养老体系是一个概念体系,是指为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特定社会中老龄人口的各种养老需求所提供的生活支持系统,包括养老金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养老产业体系、居家养老体系、长期照护体系、智慧养老体系、适老化改造、安宁疗护等。结合对养老体系概念的界定,我们认为养老体系的内涵构建可用图3来表示。现简要介绍如下:

 

图3 养老体系构建及内涵

资料来源:课题组编制

 

养老金体系。养老金体系在我国养老体系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我国现行养老金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在养老金三支柱体系中,第一支柱由政府承担,其目标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采用现收现付制;第二支柱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承担并成为养老金的主要资金来源;第三支柱由个人承担并致力于提高个人的养老待遇,第二、第三支柱采用完全积累制。

 

养老服务体系。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提供包括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家庭、社区和机构是老年人生活养老的居住地,同时三者也是相互联系、互为支撑补充的有机整体。医养结合是指将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使社区和居家老年人得到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养老产业体系。我国养老产业按照需求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老年医疗保健业、老年生活用品业、老年(家政)服务业、老年公寓(房地产)业、老年保险业、老年金融业、老年娱乐文化产业、老年旅游业、老年咨询服务业、其他特殊产业(如老年特殊需要品、老年大学等)。从产业生态链角度可以将养老产业服务以养老度假旅游、养老医疗保健和养老生活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我国主推的两种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一是政府委托第三方模式,政府扮演的角色是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导者和监督者,政府不直接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而是委托给第三方组织全权负责。二是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由政府全部出资或部分出资来向民间组织或企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或相关设备,令其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

 

长期照护体系。我国长期照护模式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长期照护的服务模式,长期照护服务的核心主体是机构,居家服务应兼顾正式和非正式照护,社区服务应该实现长期照护在地化。二是长期照护的筹资模式,建立健全长期照护保险资金筹集制度,以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群为保障对象,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等所需费用。

 

安宁疗护体系。主要分为居家照护和住院照护两种模式,居家照护模式是指患者在家里由家属照顾,由医院、社区、志愿者等人员为患者提供疼痛控制、药物注射和心理支持等服务。此模式所需费用低,在满足临终患者需要亲属陪伴愿望的同时也能减轻医院资源紧张的情况。住院照护是指患者在医院舒缓治疗病房、宁养院、临终关怀医院等机构接受安宁疗护。

 

三、我国养老体系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龄化社会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依靠传统财政补贴、政府购买、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养老保障等手段已无法解决当前老龄化社会问题。养老金体系、养老服务以及养老产业供需的失衡,要求我国必须加强养老体系建设,养老金融的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离不开养老金融的媒介融通作用,养老金融和养老金融工具的发展是我国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金融扶持老龄产业,特别是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金融工具,将有利于提高老龄产业消费能力,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老龄产业市场体系。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提出如下建议:

 

发展养老金融,增强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的金融支持。鼓励民间资本用于养老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和养老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支持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促进金融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合作,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养老机构及其设施的信贷投入力度。

 

积极发展服务老龄产业的专业化金融产品。鼓励银行、证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积极开发可提供长期稳定收益、符合养老跨生命周期需求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快速提升现在和未来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使其在消费的同时有更多的剩余资金用于终生安排和金融准备。

 

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筹资机制。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渠道必须进行拓展,应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险体系,以长期照护社会保险为基础、长期照护商业保险为补充,最终实现全面覆盖的社会化长期照护保险模式。同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照护需求。

 

建设智慧养老产业投资激励制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应创建专项产业基金,不断增大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各界对智慧养老行业的关注,通过制度建设,激励并逐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智慧养老行业。通过设立老龄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提供财务支持,保障从事养老服务企业顺利发展。

 

(此观点文章系根据10月11日发布的《2020养老金融报告(摘要)》进行改编整理。)

 

作者: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养老)金融实验室主任、数据库主任

徐晓娜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养老金融实验室助理,南开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师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