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绿色动态 | 中财大绿金院专家受邀出席中国-欧盟气候变化合作研讨会

>2020-10-26
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和德国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Konrad Adenauer Foundation)举办了中国-欧盟高层次气候变化合作线上研讨会。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一带一路”中心主任Christoph Nedopil Wang受邀出席,并担任研讨会主持人。

 

近年来,中国和欧盟积极履行因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下持续推进相关工作。一方面,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做出了重大宣誓,表明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另一方面,欧盟委员会也在今年提出《欧盟绿色新政》,将气候和环境挑战转化为政策领域的机遇,旨在2050年实现欧洲气候中和。此次网络研讨会汇集了来自中国和欧盟的专家,就当前解决各自地区气候变化的策略展开讨论,展示了双方在此方面的合作潜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交流部副部长袁幽薇做了开场致辞,她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做出共同努力,同时提醒欧盟的“碳边境调整机制”可能会破坏中欧贸易关系。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多国发展政策对话负责人Denis Schrey则在发言中表示,敦促中欧双方尽快将政策落实到行动中。

 

Christoph Nedopil Wang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欧盟2050年气候中和目标与2060年中国碳中和目标间的共性、差异以及互学互鉴的机会。他强调中国和欧盟都承认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合作,早在2005年,中国-欧盟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就为该领域的合作与对话提供了高层次的政治框架。他希望参会嘉宾能够并就此展开讨论。

 

在第一场分组讨论中,四位中欧专家就如何实现气候中和或碳中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负责人Philip Owen赞扬了中国和欧盟的雄心壮志,并表示希望中国逐步淘汰国内外的燃煤发电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强调,中国会在30年内完成欧盟60年才实现的碳中和,并分享了中国如何在“十四五”规划中展现决心,该目标已深刻融入了中国的政策中;能源与气候政策智库Bruegel高级研究员Georg Zachmann表示欧盟正在进行内部调整,解决由于市场经济体的复杂性带来的自由裁量权多样的问题。他肯定了碳定价的成功,并提出了中欧合作计划,比如为设计能够共用的模型,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溢出效应;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强调,尽管实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很困难,但能源过渡非常关键,中国和欧盟在清洁供暖、技术和政策中的合作尤为重要。

 

在第二场分组讨论的主题为中国和欧盟在绿色金融/气候金融和碳定价方面的合作潜力。Christoph Nedopil Wang在讨论前的发言中肯定了过去十年中国在绿色金融监管方面的先锋作用。他同时表示,欧盟的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已经有几十年了,2005年,欧盟率先推出了碳排放交易体系(ETS),2019年欧盟发布了雄心勃勃的《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中国也在近年来宣布了建立国家排放交易体系的计划。10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生态环境部召开座谈会,强调要围绕落实我国新的二氧化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组织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尽管方法上存在差异,但中国和欧盟的共同目标始终是将绿色金融纳入政策并使用相关金融工具促进双方的绿色经济发展。

 

Christoph Nedopil Wang还鼓励与会嘉宾讨论中国和欧盟的实践,借此加速提升双方在制定绿色金融国际标准方面的合作,到2030年将中国和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相连接,明确欧盟如何进一步支持中国实现其气候目标。

 

欧洲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副组长Vicky Pollard介绍了自2005年以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同时说明如何通过试点项目和研究来设定2021年开始的下一阶段排放交易体系,即将碳排放配额年减率升至2.2%;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国际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丽平介绍了几个试点项目,并强调了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伙伴关系和不同欧盟成员国和不同省之间根据其发展状况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区域项目负责人Christian Hübner博士强调了区块链和物联网(IoT)等新技术在实现能源过渡目标方面的潜力;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表示了当前要加强国际合作,以促进跨境资本流通,建立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标准以及支持绿色“一带一路”发展。

 

在最后的讨论环节,与会嘉宾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并强调需要通过合作以实现未知的经济、政治和技术领域的目标。

 


新媒体编辑:谷含荑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