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亚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严重滞后。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17个发展目标可能没有一个可以完成。特别是相比扶贫、教育等社会类的目标,在气候和环境方面的目标表现更加差。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刺激经济复苏,也是各项经济活动开展的基础。为了促进亚洲的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当前,亚洲地区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融资面临来自制度框架、项目投资者、项目持有者、金融市场和标准问题等诸多挑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徐洪峰教授指出,在机制层面,很多国家对清洁能源的政策支持不稳定,对化石能源的补贴过高,非公有领域市场存在竞争不足等问题;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数据缺乏和风险错配等问题;历史数据以及对绿色和可持续项目进行贴标的意识和经验的缺乏使得项目持有者和投资者往往会错判绿色项目的风险和成本。此外,标准不统一也阻碍了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投融资。
该报告针对亚洲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融资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四项具体解决措施。报告作者、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国际合作部主任Mathias Lund Larsen表示,一是发挥多边开发银行在项目风险管理,技术援助,项目开发支持,政策支持,信息披露等方面的作用,示范性的开拓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新领域。二是继续扩大全球绿色债券市场,加强政策监管、市场创新和国际合作,发掘绿债市场从百亿到万亿的规模潜力。三是将SDG和巴黎协定目标深刻植入“一带一路”等可持续基础设施倡议的核心,通过公平、平等的国际间对话,加强能力建设,将资源配置给最需要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四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以“避害”(doing no harm)为目的的社会与环境保障措施,如世行的ESS框架等,以及以“贡献”(doing good)为目的“最佳实践”标准,如巴塞尔全球基础设施基金会的SuRe标准等两类标准。
据悉,中财大绿金院国际合作团队围绕多边开发银行和全球可持续金融倡议等开展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过去的一年,国际合作团队还在英国政府UK PACT的支持下,与CPI、牛津大学开展了绿色债券质量、绿色金融绩效的研究;在KR基金会、NRDC、GIZ、UNDP支持下开展化石能源转型、零售银行以及可持续金融课程、SDG可持续金融目录等研究。同时与OECD、IEA、世界银行、GRASFI等中外各类机构展开知识交流,以期为中外绿色金融知识交流、资源互换搭建桥梁。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