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有所下降,但发行数量明显增长,并在品种创新、支持防疫事业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绿色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来源更为丰富。承销方面,47家证券公司承销绿色债券及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占比达75%。同时,非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实现大幅增长,2020年上半年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发行机构将1.03万亿元投入各类绿色产业,规模接近2019年全年的2倍。由此可见,绿色产业发行债券的总体需求较高,绿色债券市场仍具备保持高速增长的基础。建议进一步加强各地绿色项目储备,支持绿色债券产品创新,探索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市场主体能力建设水平,以便更好推进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2020年上半年中国绿色债券相关政策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状况、债券市场整体发展趋势联系密切。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民经济受到明显冲击,2020年一季度GDP下降6.8%。为加快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进程,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多部门推行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提升金融对于疫情防控的总体支持。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精准滴灌实体经济,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利率整体下行,2020年上半年债券发行量同比实现大幅上升。
政策层面,公司债及企业债注册制的推行进一步放宽债券发行条件,简化发行流程。《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将绿色债券标准统一工作进程向前推进,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政策及标准体系更为完善。
(一)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发行实施注册制
2020年3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施行。同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实施注册制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企业债券发行实施注册制有关事项的通知》,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发行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分别报中国证监会、国家发改委履行发行注册程序。
注册制下,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发行条件有所放松。公司债券公开发行新增了“具备健全且良好运行的组织机构”的条件,删除了“最低公司净资产”“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40%”等要求,取消了利率限制,允许改变募集资金用途并明确相应程序;企业债券发行条件放宽为发行人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企业债券一年的利息。此外,注册制对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的信息披露要求及中介机构责任予以强化,压实发行人、证券服务机构的法律职责。
公司债券、企业债券是境内绿色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核准制,注册制进一步降低发行条件,简化发行程序,提高债券审批和发行效率,有助于激励市场主体发行公司债券及企业债券的意愿,继而提升绿色公司债、绿色企业债的市场供给。
(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发布
分类标准是绿色债券市场政策体系的基石。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处于多头监管之下,自贴标绿色债券市场启动以来,各类绿色债券未形成统一定义,绿色债券市场存在两套分类标准。其中,绿色金融债、公司债、债务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产品依循《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以下简称《绿色债券目录(2015)》),绿色企业债券发行依循《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两套标准并存为绿色债券的发行和界定增加了难度,亦成为制约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0年5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绿色债券目录(2020)》),将绿色债券定义统一为“将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对推进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标准统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分类标准方面,《绿色债券目录(2020)》与《绿色债券目录(2015)》《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等政策文件进行有效衔接,统一了绿色债券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适用范围,有助于激励相关行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满足自身融资需求,提升绿色债券发行供给。值得一提的是,《绿色债券目录(2020)》删除了引起国际社会广泛争议的煤炭、燃油清洁利用和煤电项目,为中国与国际社会更好探寻绿色金融共同语言打下良好基础。
二、2020年上半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情况
截至2020年6月末,2020年我国境内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达1173.91亿元。其中,境内市场发行普通贴标绿色债券93只,募集资金985.53亿元;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12单,募集资金128.98亿元;中资主体赴海外发行绿色债券4只,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59.4亿元。尽管境内外发行总规模相比于去年同期1651.44亿元有所下降,但绿色债券发行数量有所增加,品种创新更为多元。证券公司在贴标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证券化承销上取得突出成绩,累计承销份额占全市场比重75%。非贴标绿色债券投向绿色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接近2019年全年的2倍。
(一)境内普通贴标绿色债券发展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国境内市场累计发行普通贴标绿色债券93只,同比增长31%;发行规模为985.53亿元,同比下降12%。相比于去年同期,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贴标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有所下降,但市场参与主体更为丰富,产品创新更为多元。
1.发行主体以非金融企业为主,期限更为丰富
从债券类型来看,与往年主要以金融机构发行的绿色金融债为主不同,2020年上半年由非金融企业发行的绿色公司债、企业债、债务融资工具占贴标绿色债券总发行额的83.8%,占总发行数量的93.5%(见表1)。绿色债券通过直接融资方式服务实体经济、满足实体企业绿色融资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表1 2020年上半年境内各类型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及数量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仍是贴标绿色债券市场最主要的发行人,其中地方国有企业发行规模占市场总规模的75.8%,中央国有企业占比为19.77%,二者合计达95.57%。地方政府及民营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占市场份额仍然较低,均处于3%以下。从期限分布来看,相比于2019年,2020年上半年贴标绿色债券期限分布更为丰富,新增126天期、149天期、1年期、6年期、9年期绿色债券各1只。
2.募集资金主要投向清洁交通、清洁能源领域
我国目前对于各类型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存在差异化要求,金融债、债务融资工具需将募集资金100%用于符合规定的绿色产业,公司债要求为70%,企业债为50%。在2020年上半年发行的985.53亿元贴标绿色债券中,有837.16亿元投向于各类型绿色产业,占比高达84.9%,其余资金用于发行人补充流动性资金等。
从具体投向来看,按照《绿色债券目录(2015)》的六大类一级分类,贴标绿债用于清洁交通类项目的规模最高,达298.1亿元,占总发行规模的30.2%;其次为清洁能源领域,规模达224亿元,占比22.7%;投向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项目的规模最小,仅为37.2亿元,占比3.8%;另有191.4亿元绿色债券投向多个领域。
3.区域分布较为广泛,试验区表现突出
从区域分布来看,除港澳台外的境内31个省份中,2020年上半年共有19个省份参与发行贴标绿色债券,其中北京发行6只,共计171.6亿元,发行规模居于全国首位;江苏省发行16只,共计116.89亿元,在发行数量上位列全国第一。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行情况良好,浙江省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3支共计92.29亿元,为试验区省份中贴标绿色债券发行金额和发行数量最大省份。试验区省份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金额221.59亿元,在全国占比26.47%;共发行26支,在全国占比27.96%。
4.品种创新更为丰富
2020年上半年,我国贴标绿债实现多维度品种创新。南京金融城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度第一期绿色项目收益票据于4月7日发行,是银行间市场首单绿色项目收益票据。2020年4月23日,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的长江生态修复专项绿色债券,为新修订的《证券法》下全国首批6只注册制企业债券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首只以长江生态修复为主题的企业债券。2020年5月12日,广东省政府发行的“2020年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专项债券(绿色债券)”,为广东省政府发行的首只绿色政府专项债,同时也是全国水资源领域的首只绿色地方政府债。
5.绿色公司债券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各监管部门出台多项金融措施,保证疫情防控资金供应以及物资需求。在2020年上半年发行的93只贴标绿色债券中,6只为疫情防控债券,均为绿色公司债券。上述债券发行总规模为28.7亿元,其中24.59亿元用于支持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绿色产业。募集资金投向绿色领域具体包括保证疫情较重地区蔬菜供应的寿光绿色蔬菜大棚项目、用于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清洁能源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融资租赁项目、清洁生产项目、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水体治理项目以及防护服环保原料生产项目等。
(二)境内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展情况
2020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发行12单、128.98亿元的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相比于去年同期的13单、184.87亿元有所下降;基础资产来源包括可再生能源补贴电价、融资租赁租金收入、环保服务等基础设施收费权或债权等,并首次出现了以脱硫收费权、生态保障房信托收益权为基础资产的绿色ABS产品,基础资产来源更为丰富。12单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中,有3单为疫情防控ABS,募集资金29.91亿元。
(三)中资主体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情况
2020年上半年,中资主体分别于新加坡交易所、香港联交所、澳门交易所发行4只绿色债券,募集资金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9.4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9只、345.87亿元人民币的境外发行规模下降明显。从发行主体来看,朗诗绿色地产、当代置业等房地产企业发行3只、5.5亿美元绿色债券,票面利率均在10%以上,处于较高水平。此外,首创集团于2020年3月11日通过其境外全资子公司首创北极星,发行三年期3亿美元有担保绿色债券,票面利率2.8%,创5年来中资非金融企业绿色美元债最低利率,也是首只在香港、澳门两地同时上市并获得绿色双认证的创新债券。
(四)金融机构承销绿色债券情况
2020年上半年,在已发行的985.53亿元贴标绿色债券及128.98亿元绿色资产证券化中,共1家政策性银行、19家商业银行、47家证券公司参与承销。其中,证券公司总承销金额达835.75亿元,占比高达75%,体现了证券公司对于绿色债券市场的广泛参与(见表2)。
表2 2020年上半年银行业、证券业金融机构承销贴标绿色债券及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排名情况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五)非贴标绿色债券发行情况
非贴标绿色债券即未经专门贴标,但募集资金投向绿色产业的其他债券。受益于债市发行规模整体上行,2020年上半年我国累计有625只非贴标债券投向绿色产业领域,总发行规模2.15万亿元,其中1.03万亿元投向各类型绿色产业,相比于2019年全年发行491只非贴标绿色债券、募集资金5602.46亿元投向绿色产业而言,2020年上半年规模已接近翻番。非贴标绿色债券市场的大幅增长体现了我国通过债券市场满足绿色产业融资需求的存量仍然处于高位,可以支撑贴标绿色债券市场保持高速发展。
地方政府发行量较大,2020年上半年625只非贴标绿色债券中,419只由地方政府发行,募集资金用于绿色产业规模达5114.33亿元,占比近一半。除港澳台外的境内31个省份全部参与发行非贴标绿色债券,其中广东、吉林等多个省市发行了多单包括生态保护、水利建设等领域在内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尽管上述专项债券未进行绿色贴标,但仍形成了对地方经济绿色转型的有力支持。
三、建议与展望
绿色债券有望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整体进程中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为推动其更好发展,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
一是提升政策激励传导效果,加强地方绿色项目储备。绿债市场发展既需要金融监管政策的支持,也需要财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与良性互动。目前,多省市已发布相关财政激励政策鼓励绿色债券发行,应进一步提升激励政策传导效果,引导资本投向绿色产业。同时,可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前瞻布局,加强地方绿色项目储备,定期开展新能源、绿色交通、节能环保、污染治理、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农业、绿色建筑等绿色企业和项目遴选、认定及推荐工作,引导资本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二是设立专门投资板块,鼓励公募基金将绿色债券纳入投资标的。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已设置绿色证券专栏,部分展示了已发行的绿色债券及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建议进一步探索设立全市场、全品种的绿色债券投资板块,为投资者追踪市场表现、选择绿色债券提供便利。此外,部分绿色债券,特别是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门槛较高,仅允许合格投资者认购及交易。建议鼓励公募基金将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纳入投资标的,发行专门针对绿色债券及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基金产品,降低绿色债券市场投资门槛,吸引公众投资者广泛参与绿色债券市场投资。
三是规范绿色债券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体系。目前我国主要债券监管部门对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严格程度不一,绿色金融债及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较好地执行了存续期信息披露制度,信息透明度整体较高,并较多地采取第三方评估认证。相比之下,绿色公司债、企业债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披露规范、绿色项目属性评估认证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未来进一步规范绿色债券认证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形成较为统一的信息披露平台和渠道,提升绿色债券整体信息透明度。
四是加强市场能力建设,提升参与方认知水平。目前,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参与主体存在对绿色内涵不够了解、绿色项目界定不清等问题。未来可继续加强绿色金融相关领域研究,通过培训、辅导、学术交流等方式,为市场有针对性地提供绿色债券在发行前准备、项目识别、外部认证、发行流程及规范等多方面的指导,通过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各主体对绿色理念的认知以及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从而提升其发行和投资绿色债券的积极性。
作者:
云祉婷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研究指导:
史英哲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
崔 莹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内刊《传导》2020年第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