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关注 | 中宏网观察家王遥访谈:把握绿色金融核心 启航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金融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央行行长易纲日前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作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中国将有序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和城乡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国际金融,构建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金融体系。
日前,中宏观察家、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就相关话题接受了本网独家专访。
全球率先完成绿色金融政策顶层设计
中宏网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您怎么看待70年来我国金融事业改革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及其绿色发展的崭新前景?
王遥:70年来,中国的金融体系可以说是从无到有,并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支持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建设。我国金融事业70年来取得的发展成绩也是我国建国70年发展繁荣的重要成果和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的金融事业更是大步向前:持续推进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调控政策,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行业的发展为服务实体产业、支持我国经济转型并向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我国发展绿色金融也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并成为在全球率先完成绿色金融政策顶层设计的国家,绿色金融实践成效显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发展绿色金融进行了专门强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部署。
近年来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这为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了要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精准支持绿色发展体系,这也为绿色金融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从当前的形势看,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特别是推动智库开展行之有效的绿色金融研究,一方面需要较为有效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需要能够"自下而上"进行更接地气的研究。
推动绿色金融"自下而上"创新发展
中宏网记者:日前中财大绿金院发布了一系列最新研究报告,您能否结合这些智库成果为我们分享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洞察?
王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在2019年会上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ESG数据库和相关指数,中国绿色债券发展报告(2019)、中国可持续银行发展报告、绿色票据标准细则及推广路径研究报告、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及评估报告、中国环境权益发展报告(2019)、"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绿色交通融资报告、多边开发银行在绿色"一带一路"中的角色、亚洲绿色债券发行者如何更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2019养老金融报告、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管理系统两项成果等。
六维发力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发展
中宏网记者: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自2016年以来全面提速。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明确提出"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智库专家,您能否为我们分享如何更好推进落实这一理念的业界共识与建言?
王遥:2016年,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金融的政策制度、市场创新、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全面提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绿色发展。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对绿色金融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转型发展中的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完善并建设一个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业界诸多专家的共识。当前,中国、欧盟等都在积极开展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同时,许多国内外金融机构也在进行合作,探寻一个能够协调各政府及监管部门、中央与地方,联通国际与国内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以此撬动绿色资本,引导资金进入绿色项目,促进绿色资本的跨境流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加强政策激励与支持。绿色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经济的绿色转型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共识。但目前仍难以解决环境成本和效益内生化的问题,需要从相关法规制度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特别是为了更好发挥出绿色金融的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应继续出台实质性的激励政策,如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提供贴息、发行补助、担保补贴,设立政策性的绿色产业基金等,以及通过灵活的市场管理手段,激励投资者的绿色投资。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当前,绿色信贷仍在绿色金融产品中占据主要地位,其他产品的规模仍旧较小。此外,虽然出现了诸如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绿色市政债、绿色融资担保基金、绿色建筑保险等创新产品,但其应用范围和场景比较有限,尚未大范围推广。因此,绿色金融应当在产品创新及推广应用方面下功夫,以此增强绿色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推动ESG信息披露主流化。当前我国上市企业ESG信息披露严重不足,这既不利于增强透明度,提升投资者信心,增强资本市场诚信度;也不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代理成本,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股票价格和公司价值。证券监管部门和自律机构应尽快出台上市公司强制环境或ESG信息披露指引,引导公众公司提高ESG信息质量;通过培养责任投资者,倒逼ESG信息披露;开发本土化ESG评估体系和相应产品,提供衡量企业ESG水平的价值标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当前已经推出国内最大的线上ESG数据库,推进国内ESG评估的量化和标准化,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ESG投资工具。
加强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绿色金融近年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规模不断扩大。但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平衡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绿色金融必须进一步扩大范围和规模。而这就需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建立有关的机制和平台,促进绿色金融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落地。
增强宣传力度,培养绿色意识与能力。当前,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对绿色金融认识并不到位,相当多的金融从业者对于绿色金融相关知识不了解,很多投资人对ESG投资理念等也知之甚少。而企业负责人、各类研究机构以及新闻媒体,对于绿色金融的关注度也远远不够。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从业者的绿色金融知识培训,鼓励研究机构围绕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增强媒体宣传报道力度,培养绿色意识和能力。
孕育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中宏网记者:今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显示,支持北京建设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您怎么看待北京乃至中国在世界绿色金融发展所肩负的重大使命以及世界绿色金融的"中国机遇"与合作前景?
王遥:今年初,《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明确指出,积极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发展绿色金融工具,开展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交易,支持境外投资者依法合规参与绿色金融活动,支持北京建设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探索有利于服务业开放和产业链价值提升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将北京打造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成为广受关注的话题。而北京也确实具有这样的能力和潜质。
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成绩显著,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潜力巨大。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评估,北京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发展绿色金融的前景广阔。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北京聚集了大量国内外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在人才储备、绿色项目信息、绿色科技创新等软实力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有建设全球性绿色金融中心的潜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将北京建设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体现了我国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决心,为绿色金融未来发展提供指引、做出示范。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也将为世界绿色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机遇,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为此,北京在建设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北京的优势,做好中长期规划,进行前瞻性布局,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实现创新发展。
做好绿色项目库建设。降低融资成本,是绿色金融始终关注的话题。通过建设绿色项目库,逐步统一融资主体、项目主体标准,有利于降低绿色金融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也让绿色资产更具有价值,撬动更多国内、国际资本。
建设绿色资产交易平台。事实上,很多国际投资人对于中国的绿色项目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够进行投资。但由于当前有关绿色项目的信息比较分散、存在信息壁垒,使得投资人无法准确识别绿色项目。因此,应当建立市场化的登记系统,评价系统和征信系统,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解决风险管理和资产定价的问题,为绿色融资企业和投资人搭建沟通平台,吸引更多的境内外资本。
设立具有示范性的绿色投融资机构。例如,通过设立绿色专营银行、北京绿色产业基金等绿色投融资机构,支持一些绿色示范项目,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绿色产业,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向绿色化转型。
深度开发普遍适用的绿色金融产品。例如,创新银行业的绿色资产、负债及中间业务,包括绿色消费贷款、绿色贸易融资、绿色理财产品等;推动更多类型的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鼓励绿色企业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发行上市及再融资;研究开发绿色建筑保险、绿色制造保险以及更多绿色农业、林业等创新保险品种;推进绿色信托、绿色融资租赁等多业态的绿色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