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史英哲:绿色债券的发展潜力与挑战

>2018-11-30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史英哲教授在“中国高校绿色金融研究联盟2018年会暨长三角绿色金融发展高峰会议”上的发言

2018年11月24日,以《绿色金融改革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高校绿色金融研究联盟2018年会暨长三角绿色金融发展高峰会议”在上海召开。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史英哲教授应邀参加了该会议,并在绿色金融院长论坛环节发表了“绿色债券的发展潜力与挑战”的主题报告。分别围绕绿色债券市场创新、绿色债券指数创新、绿色债券标准创新、绿色债券潜力分析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剖析了绿色债券在当前监管背景下所面临的市场监督、信息披露等一系列挑战。

史英哲教授首先谈到绿色债券的潜力,表示这两年走到哪儿都感觉到绿色债券的市场快速发展,有相当多的同仁们觉得发展太快,心里不踏实。所以给大家看看我们的数据和分析。这是截止到现在最新的一个数据,这是贴标绿色债券发行,16年国内2千亿,国外300多亿,将近2400亿。17年稍微多一些,大概是2400亿,16年我们占全球的40%,17年稍微低一些,因为美国发了一个MBS,实际上有一些机构对绿色MBS的认同性并不强,如果把这块给剔除我们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发行国家。18年截止到现在弱一些,国内发了1400多亿,但是实际上我估计今年可能和去年整体上差不多,看后面这一个多月的情况,为什么?因为兴业银行马上有300亿的发行,一下子就1700亿,我们中国这个市场很有意思,如果我们大机构稍微活跃一下,这个数量就上去了,其实我们的潜力很大。

这是境外发行数据,境外发行整体上每年都有10、8个债在发行,并且效果都不错。17年、18年发行量没有快速的增加,其实也跟我们债券市场的特点有关系,17年我们利率上行比较快,前半年相比16年掉的非常厉害,但是17年下半年发行就上来了,18年因为现在国家对实体经济比较担心,我们的流动性实际上是宽松的,国有大企业的流动性普遍改善了,但是民营企业这块最近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我们的发行主要还是产业债,显得增长不是特别厉害。

接着史英哲教授谈到绿色债券的发展,这只是完全针对绿色债券的政策,实际上监管机构普遍出了各种各样绿色债券相关政策,包括人民银行、发改委,包括交易所、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关于绿色债券各个方面的监管者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可见大家对它们非常重视,尤其是17年年度出了一个第三方认证指导意见。

也非常值得注意的就是今年人民银行把一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纳入了MPA,但是这个不是专门针对绿色债券,另外把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也纳入了MIF,这都是一个非常具体和非常有效的促进绿色债券健康发展的政策创新

另外市场创新也非常的积极。一直到去年甚至到今年我们所谓的第一只绿色债券都很多,这里边只是举了一个17年的情况,可以看到市场上机构争做第一,通过证券发行带来的声誉价值大家是非常看重的。这是产品的指数创新,史英哲教授表示现在已经有了10多个指数,其中他的团队在去年3月份跟深交所发了一个中财-国政指数,并且开玩笑说这可能是现代证券史上第一个把高校名纳入进来到证券指数中的。各指数都有相关的标的,如果考虑到国际指数对比,我们实际上指数现在也是比较丰富的,关键是下面怎么样跟踪这些指数的金融产品能够切实的落地,这是下一步应该重点发展的方向。确切来说国外资金对我们绿色金融产品的需求很强,但是怎么把这个环节打通,实际上要进行考虑。

另外就是标准创新,包括李志青教授前两天发的调研感悟,实际上不同的地方对绿色的理解肯定是不同的,北京非常的缺水,相比上海就好很多,广州可能好更多,所以对资源的界定是不同的。既然我们讲金融市场还是强调统一,所以怎么样建立连接和共识显得尤为重要。这里面需要澄清的是有些同仁说国际标准,实际上国际标准原没有中国标准那么的统一,共识性强,其实上大家对绿色认同的感觉或者是标准差别非常大,所以史英哲教授觉得特别是从高校角度普及绿色概念的时候要有一定的中国自信,我们的监管部门在这个方面做的实际上还是不错的。落实到绿色债券有各种各样的标准,也有当地的标准,比如说新疆,包括浙江、衢州、湖州都在建自己的绿色项目库,来对应的发行绿色债券,也都有他们自己的绿色界定。国内有人民银行和发改委推出的相关标准或者是界定。我们也在积极的探索国际和国内主流标准建立一个共识,这是去年发布的白皮书,是代表绿金委和投资银行发布的。

潜力分析,测算角度有几个分析,一个是总量分析法,还有一个是具体产业角度。总量分析法,原周小川行长提到“十三五”结束的时候债券市场可以达到一百万亿规模,现在已经80多万亿,非常的有信心。因为我们的绿债团队会对市场发的每一个债会根据人民银行的标准进行界定绿色,我们的存量实际上有3万亿,但是这里面值得注意,因为非贴标也就是我们界定的绿色债券不是贴标的,也就是正常普通发行,钱用到绿色项目。

非贴标的绿色债券都是产业债,这个就非常的可观,因为我们知道金融债的发行16年是80%,17年是60%,现在是50%多,也就是一半以上都在金融债在这个规模中,但是两万多亿的非贴标债都是产业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到了“十三五”或者是到2020年,存量是在3-5万亿的规模,我们知道平均久期大概在两三年的水平,所以每年的发行量就可以在一万亿到两万亿的发行量,这是从总量这个角度进行的市场潜力估计。

史英哲教授指出,还列有几个关键行业,有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和清洁交通,主要是电动车和铁路,实际上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交通这块包括公路也希望要纳入进来,还有很大一块就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旧设施建设的管网,海绵城市,有相当多的管道建设也都属于绿色项目,但是它们有时候数据不太好界定。绿色建筑很大,投资额在13万亿规模,产值是20多万亿,我们知道现在尤其是上半年和去年很多房地产企业要发绿债,结果都被停了。他们的融资需求非常大,节能环保现在号称是今年可以达到7万多亿的产值。对应的融资需求大概有3-5万亿的融资需求。

根据这几项简单估计对绿色产业债的需求可以达到7千-1.4万亿的规模。刚才说的还有金融债,这是绿色债券的一个基石,绿色债券的规模很大,这是几家主要银行的数据,我们在8-10万亿的规模中可以支撑大量的绿色金融债的发行,所以终归一个结论就是我们绿色债券的潜力很大,现在的发行其实相比来说还是很温柔的。我了解17年我们害怕发行的数量太大,其实监管部门还是有一定指导的。

下面说一说挑战。一个就是市场监管,因为我们的债券市场分割监管比较厉害,本身我们就是一个强监管的市场,有人民银行、证监会、发改委,还有银保监会和交易商协会,他们都会牵扯到债券发行的影响。比如说在标准来说,人民银行和发改委出了两个绿色债券的界定,引起了市场的不理解,其实从市场的可参照性来说人民银行的这个标准可参照性还是最好的。

另外,在具体实行监管绿色债券的过程中,因为有时候大家在具体操作上口径有时候可能不太一致,有时候存在发行套利或者是让参与者有困惑,这也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政策角度,现在中央政府包括地方政府都很重视,但是怎么做?实际上我们相比较来说,政府出的政策一刀切的效果痕迹重一些,力度都特别大,而且金融市场高度的发达,如果政策过猛大家可能都搞政策套利,政策轻了害怕没有结果,重了又害怕产生政策套利,所以债券的政策还是需要智库和高校搞好的做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帮助。

史英哲教授认为,从其个人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不是特别认为这种方式是长期、可持续的,实际上价格资源会进行扭曲,以及会导致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参与进来套利。另外,前两天我们跟德国银行搞了一个讨论会,我们说你把发行利率降了是不是好事?是好事,发行人高兴了,但是他也套利。其二就是发行利率低了,投资人不高兴,因为投资人和发行人两者在金融市场上有时候利益是正好相对的,所以在一级市场上发行和投资怎么样平衡其中的关系,当然也包括二级市场,如果是单边处于一个良好的愿望最后降低了一方面的成本,反过来对整体的效果可能并不太好。

另外就是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标准型比较欠缺。第三方认证,虽然我们去年12月份出台了相关规定,但是也是缺乏一些细则,尤其是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认证评价的审查,我们知道01年美国出现金融危机之后,它们对会计审查的经验都可以进行借鉴。

还有一个就是金融标准的界定,就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的监管者有时候很担心政策制定的比较严,比如说绿色金融的资金使用,你的口径要很严的用到绿色项目,所以口径由于一些想法忽紧忽松,最好政策的一致性要可持续。

很重要的就是怎么让绿色债券可持续,不仅是风险,刚才也有人说要把绿色的金融风险体现价值,但是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把绿色的权益最后转换成价值,这样绿色金融这个市场就可持续了。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