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研观点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中研解读 | 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首次提出构建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1-4-27

​解读人员

周沈露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顾   蔚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

 

4月22日,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此次气候峰会以视频形式举行,美方邀请了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38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和欧洲理事会主席出席会议。这38个国家包括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80%的17个国家以及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

 

一、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共同组成了一个高度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也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在对大气治理与保护方面,我国于2017年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蓝天保卫战”,强调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要求各地狠抓大气污染治理。2018年,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经过3年努力,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协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降低,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全国空气质量整治取得初步成功。
在水域治理与保护方面,我国提出“长江大保护”战略,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大保护、生态优先的规则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中央及各地政府通过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加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等。另外,我国在修复水域、治理保护的同时,充分整合水域资源生态、社会与经济的综合效益,比如积极打造长江湿地保护利用载体,完善区域内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保护管理体系。江苏太湖积极修复沿湖生态,并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现代渔业、优质水稻等3个万亩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收益。
在自然林地保护方面,我国积极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战略。从1979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超过4.5亿亩,在保护京津冀地区避免沙尘侵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1998 年特大洪涝灾害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背景下,我国于 1999 年开展试点,开启了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建设。20多年来,我国退耕还林还草5.15亿亩,成林面积占全球同期增绿面积的4%以上。长江经济带实施退耕地还林8000余万亩,为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夯实了根基。
在生物保护方面,我国始终致力于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十三五”期间,我国自然保护地总数量达到了1.18万个,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我国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并计划实施多项保护战略。今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将在昆明举行,这不仅彰显了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对世界的影响,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认可。
二、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
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了去年9月22日宣布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等新举措,这些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一脉相承的。这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应对这种全球性挑战之中,除了立足于本国利益外,还站在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风险,明确认识到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减排进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一直以来,中国以实际行动完成了很多关键任务指标,超额完成了到2020年的碳强度的目标。截至2020年底,中国碳强度下降超过45%的高线目标,达到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也大幅超额完成到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另外,中国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发展速度位列世界前列,在森林碳汇等很多绿色发展实践中,都做出了很多贡献,积极参与到全球气候治理。
在能源结构方面,中国近十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致力于减少煤炭消费,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的占比从70%下降到2018年的59%。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经过快速发展时期,装机容量和发电规模已经领先于世界,2018年非化石能源消费的占比已经提高到14.3%。在碳汇提升方面,中国不断克服东部造林空间有限、西部干旱等自然气候限制,大力发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生态战略,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1.66%,为全球森林碳汇提升、森林资源增长做出卓越贡献。
 

三、中国努力推进全球绿色发展合作
疫情引发国际社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深刻思考,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背景下,国际合作、绿色复苏成为全球疫情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他指出从国际合作来看,绿色发展要求的是多边主义。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未来,就要坚持以公平正义为要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努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生物多样性多边进程、绿色发展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在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不断深化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合作。在绿色发展多边合作方面,生态环境部和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启动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及绿色转型等10个专题伙伴关系。除此之外,生态环境部积极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等,帮助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等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与塞舌尔、老挝等国家合作共建低碳示范区。在绿色投资合作方面,我国金融机构不断强化对外投资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努力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化。中英机构于2018年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已有39家中外金融机构加入,在环境信息披露、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时也强调,将继续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增强他们支持自身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金融相关能力建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气候变化带给全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全球气候问题需要中国及世界各国、全人类共同努力,积极应对,才能把蓝天白云的美丽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附:
与会的部分国家及机构:美国、俄罗斯、德国、挪威、印度、意大利、波兰、墨西哥、智利、澳大利亚、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法国、加拿大、土耳其、中国、韩国、南非、印度尼西亚、巴西、加蓬、不丹、牙买加、欧盟委员会主席、欧洲理事会主席(排名不分先后)
 
 
 

免责声明:

本篇解读由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撰写发布。本篇解读中的信息均来源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已公开资料,但中研绿金院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何保证。

本篇解读仅为解读出具日的观点和预测。该观点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在不同时期,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可能会发布与本篇解读观点和预测不一致的中研解读系列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