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绿金动态 | 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第四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 “绿色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 分论坛举办

>2021-12-08

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成为第四届进博会的重要议题。11月5日,由中国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上海市政府主办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绿色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分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吸引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学术研究机构、国际多边组织代表参加,与会嘉宾围绕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企业低碳转型的绿色金融需求、碳市场建设,以及“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话题深入交流,共商通过绿色金融推动全球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机遇、路径与合作。

  

11月5日,第四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绿色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分论坛在上海举行。这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以视频方式致辞。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绿色金融体系

  “过去五年间,中国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绿色贷款余额和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均居世界前列,中国绿色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明显低于各项贷款平均不良率,绿色债券也尚无违约案例。与此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论坛上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修订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完善了绿色分类标准,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并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引领绿色金融全球发展。

  陈雨露表示,为了更好支持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仍需更大努力。谈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他强调,第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双碳”目标及其内涵。金融机构需要深刻理解落实“双碳”目标所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在科学研判基础上制定短中长期减碳目标及业务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自身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加强绿色金融相关制度和长期的能力建设。

  第二,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绿色金融的支持工具体系。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对绿色金融保障和支持力度,通过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激励机制,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持续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同时,人民银行重视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正在开展对金融机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将逐步把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鼓励金融机构评估和管理自身的环境和气候风险。

  第三,深入研究金融如何支持经济低碳转型。高碳投融资活动向低碳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现有绿色金融体系尚不能充分覆盖全部的转型金融活动。应该深入研究如何建立转型金融的界定标准、披露要求、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并在现行绿色金融框架中逐步纳入转型金融相关投融资安排。

  第四,继续主动推进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与协调。陈雨露介绍,11月4日,由人民银行与欧委会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合作平台(IPSF)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为进一步推动绿色与可持续金融发展打下重要基础,尤其是对促进跨境绿色资本流动将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人民银行作为联合主席,牵头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制定了G20第一个关于可持续金融发展的《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已写入今年G20领导人峰会宣言,将为未来数年绿色金融国际协调提供重要指引。预计2022年各方将重点讨论转型金融等相关议题。此外,中国还将进一步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通过绿色金融助力更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绿色与低碳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进博会期间,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即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据了解,人民银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加大国际气候融资力度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走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各国的共同目标,绿色金融发展已经成为重要国际共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称“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表示,亚投行承诺将加大气候融资力度,预计到2030年,累计气候融资总额将达到500亿美元,这是亚投行2019年首次公开年度气候融资数的四倍,是亚投行朝着今年承诺的“到2025年实现气候融资占比50%”这一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

  金立群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目前有三大关键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要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枷锁,即认为一定要在经济增长和绿色转型之间进行取舍,这是错误的认识,绿色经济和绿色科技其实有很大机遇。其次,公、私部门的融资要和《巴黎协定》的目标相适应,并适应不同国家的不同需求。“本届亚投行理事会年会刚刚结束,亚投行宣布,到2023年7月1日,所有投资项目将实现与《巴黎协定》相关目标完全保持一致,现在正和其他多边开发银行探讨方法论和框架。”金立群强调,全球必须加速关于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投资,亚投行的投资战略是为低收入成员国提供具有韧性的基建和更低碳的能源解决方案,帮助成员国实现国内、国际气候目标。金立群呼吁各界必须要填补绿色融资缺口,创造一个完善的金融生态系统来鼓励更多私营部门参与投资。

  作为国际金融机构代表,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集团主席杜嘉祺则表示:“要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减排目标,需要大量的投资来支持。金融业在合理引导和分配资金方面必须发挥关键作用。然而,要开发出真正有意义的绿色金融产品并有效地制定相应政策,高质量的数据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与客户进行全新对话,利用这些信息来进行产品开发和创新,并更好地制定未来的融资计划。”他认为,有效的碳定价为减少排放创造了明确且重要的经济激励,在商业和国际贸易可持续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汇丰集团将积极参与支持碳市场发展,愿与决策者和监管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建立一个稳健互补的自愿碳交易市场。

  “绿色金融评估标准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做起来,引导更多绿色资金流入绿色产业,才能有效帮助降低绿色融资成本。而这需要一套比较完善的界定标准、披露体系。中国在这个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还是要进一步明确、细化。”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也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完善细化绿色金融评估标准、信披机制,有助于引导绿色资金健康流入绿色项目,能帮助降低成本;二是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激励机制,而且要更加具有广泛运用的普遍性;三是设计更多产品来降低绿色项目的投资成本;四是重视投资者教育。市场上需要真正想投资绿色项目的投资人,随着投资群体的扩大,市场上绿色融资成本会下降,此外还要加强国际合作,真正打通市场渠道。

  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发展低碳经济,金融力量不可或缺。作为领跑绿色金融发展的大行,工商银行积极探索金融绿色化路径,加快绿色投融资创新步伐,推动社会向环保低碳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金融动力。

 论坛期间,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伟武发布了四项绿色金融合作成果。一是发布“碳中和”主题BRBR(Belt and Road Bankers Roundtable,“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绿色债券。该债券由工商银行发行,获得了境内外绿债标准认证,主要依托BRBR成员机构联合承销,在发行规模等方面树立了业内标杆,为绿色交通和可再生能源等具有显著碳减排作用的绿色项目提供金融支持。二是发布《“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投资)指数研究报告(2021)》和《BRBR绿色金融实践案例》两份报告。《“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投资)指数研究报告(2021)》是由工商银行与牛津经济学院联合推出,报告通过系统科学测度“一带一路”各国绿色水平,助力发掘和把握“一带一路”沿线绿色投资机遇。《BRBR绿色金融实践案例》是由工商银行作为BRBR秘书处推出,总结BRBR成员优秀实践、倡导同业交流,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共同建设。三是工商银行与中央结算公司联合推出“中债-工行绿色债券指数”。该指数基于最新绿色债券项目标准,面向境内外发布,并在中国澳门、卢森堡挂牌展示,便利境内外投资者参与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四是工商银行与上海清算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签订三方跨境合作备忘录。通过搭建我国首个碳金融、碳交易跨境人民币清算平台,共同助力我国碳市场国际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是中国工商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于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倡导成立的合作机制。该机制基于开放包容、平等互利、共建共享、依法合规和商业化原则,旨在加强包括多边开发机构、国际大型商业银行、“一带一路”沿线主流商业和政策性银行在内的“一带一路”金融机构间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BRBR机制成员包括67个国家和地区的137家金融机构,另有9家非金融专业机构作为观察员。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