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2021年12月16日在上海召开。主题为“数字经济赋能金融产业发展”。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出席并演讲。
尚福林在演讲中表示,双碳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如何做好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工作”,尚福林表示要妥善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内生选择与外部约束的关系。
二、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的关系。
三、处理好支持增量与改造存量的关系。
四、处理好市场配置与政策引领的关系。
五、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中国国际金融论坛。论坛给我安排的题目是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发展。借此机会,我谈几点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绿色循环低碳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创造性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方面,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建立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十三五”规划将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资金规模持续增加,产品和服务创新日益丰富,国际合作扎实推进,有力支持了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信贷余额、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均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对金融业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做好“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工作,要注意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内生选择与外部约束的关系
要让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成为金融机构的主动选择,需要从两方面共同发力。
首先,要靠机构提升自身认识。支持绿色发展能够兼顾自身利益与社会效益.近年来,绿色金融取得了积极成效,环境效益逐步显现。金融机构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意识有所提高。近期,针对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的ESG责任投资理念兴起。大量实践证明,一些看似是地方支柱产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际生产效率不高,加上高昂的环保治理成本,经营风险上升,最终将反映在信贷质量和投资回报上。支持企业节能减排,减少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金融支持,符合金融机构自身利益。同时,以负责任、可持续的投资带动绿色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良好市场形象,增进公众信任。
其次,也要靠外部加强约束。绿色发展体系是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涉及政府、企业、居民各类主体。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除了机构自身主动参与外,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是加强环保治理约束。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培育绿色评级机构和评价指标体系。在融资环节把企业环保信息等纳入综合考量,与环保责任挂钩。二是利用社会责任约束。在需求侧消费侧,通过引导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的价值取向,提升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倒逼供给端的绿色低碳改造。
二、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的关系
从认识角度,社会对于经济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向长期价值转变,通过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谋取短期收益得不偿失,普遍已有共识。“双碳”目标从长期看,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从实践角度,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较高、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远超其他国家、碳排放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个能源特点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不可能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一方面,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绿色项目投资回报期相对更长,具有一定不确定性。习惯于传统经营模式的金融机构可能会在业务绿色转型中感到不适应。对此,要保持长期战略定力,顺应发展趋势,尽快实现绿色转型。另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是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双碳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短期对高碳产品仍有较大需求,要科学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减碳目标及业务发展战略规划。既要关注碳排量、碳强度变化,也要分析研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强政策协调,为市场活动提供稳定的预期。
三、 处理好支持增量与改造存量的关系
一方面,鼓励对绿色低碳领域做“加法”。大力发展新型绿色低碳经济,加大对绿色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清洁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和碳减排技术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加绿色信贷供给,扩大绿色债券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加大碳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为绿色低碳领域引入更多增量资金。
另一方面,稳妥对传统高污染高耗能领域做“减法”。当前,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有些地区的民生还依赖于高碳能源的生产与消费。为实现“双碳”目标,不可避免地将对相关区域的一些传统产业产能造成冲击。处理不好不仅会加重企业困境,还可能将生产领域的风险压力传导到金融体系,造成信贷损失和违约风险上升。金融支持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特别是重点行业领域的节能减碳和技术升级改造,也是支持绿色发展。要稳妥推进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保证能源安全。
四、处理好市场配置与政策引领的关系
“双碳”目标下将孕育巨大投融资需求,仅靠政府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推进绿色金融发展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聚集。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发展碳金融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正式启动,未来碳排放权的价值将会逐渐显现。随着市场制度规则不断完善,丰富以碳排放配额为标的的碳金融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创新形成更多更好的低碳、低成本发展模式及绿色低碳投融资合作模式,增强绿色项目的融资能力。
发挥政策激励引领作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健全绿色金融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制度,研究出台绿色低碳、ESG责任投资等标准评价框架和规则。在货币政策方面,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在监管政策方面,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指标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完善细化绿色信贷评估标准。在资产风险权重、监管评级等活动中,充分考虑绿色环保要素。在其他政策方面,探索建立完善绿色投融资成本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提供贴息、发行补助、担保补贴等降低绿色金融成本政策。加强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
五、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既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庄严承诺和责任担当,金融支持责无旁贷。
从国内看,碳达峰、碳中和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将倒逼新一轮能源革命与经济结构升级。金融要抓住机遇,完善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从国际看,绿色金融在全球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是全球共同关注的多边议题。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和环境保护也是全球的共同责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更紧、难度更大。为此,也更加需要加强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与协调,积极参与全球绿色金融领域政策标准制定,增强绿色金融国际话语权。
最后,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来源:新浪网。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立,仅供学习参考、交流之目的,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