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IIGF观点 | 中国能源国企低碳转型现状及问题分析:以中煤集团为例

>2021-4-06

中煤集团在国内处于煤矿建设的领先地位,创造了诸多国内乃至亚洲和世界煤炭建设记录。其煤矿建设企业承担了国内多数千万吨级矿区、千万吨级高产高效矿井和大型洗煤厂的设计建设任务,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其主营业务包括煤炭生产与贸易、煤化工、电力等六大板块,在煤炭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十三五”以来,去产能被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中煤集团也通过淘汰关停落后煤电产能、矿区生态修复、推进业务重心转移、发展清洁煤炭研发和生产进行低碳实践,但依然面临转型挑战。

 

、中国煤炭电力行业概况

 

煤炭目前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接近60%。2019年中国原煤产量38.5亿吨,其中约55%左右用于发电。截至201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0.1亿千瓦,其中火电11.9亿千瓦,占总装机比例为59.2%;火电中煤电约10亿千瓦,占总装机比例为49.7%。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为7.1万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发电5.2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比例为72.3%;火电发电中煤电发电约4.5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比例为63%[1][2]。煤炭与煤电在中国能源供应体系中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为顺应“十三五”号召,积极协调和配合供给侧改革,我国煤炭行业进行了以“去产能过剩,保证产能利用率”为中心的改革。2016 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2.9 亿吨,2017 年煤炭退出产能达 2.5 亿吨,2018 年退出煤炭落后产能 2.7 亿吨,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据研究部门预计,到2020年末,我国生产、建设煤矿总产能为45亿-47亿吨左右,煤炭产量37亿吨左右,行业产能利用率超过75%,产能过剩问题将基本解决。

 

中煤集团在国内处于煤矿建设的领先地位,创造了诸多国内乃至亚洲和世界煤炭建设记录。煤矿建设企业承担了国内多数千万吨级矿区、千万吨级高产高效矿井和大型洗煤厂的设计建设任务,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煤矿装备制造企业集“研制、供给、维修、租赁、服务”五位一体,成套化智能化煤矿工作面输送、支护、采掘设备的技术水平及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领先。

 

二、 中煤集团业务布局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煤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前身是1982年7月成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中煤集团2019年度营业收入达1786亿元,位列中国500强企业第126位。

 

中煤集团是中国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现有可控资源储量超600亿吨,生产及在建矿井70余座,总产能达到3亿吨级规模。其主营业务包括:煤炭生产贸易、煤化工、发电、煤矿建设、煤矿装备制造以及相关工程技术服务。煤化工产品主要包括烯烃、甲醇、尿素、硝铵、焦炭等,权益产能约1000万吨。中煤集团坚持实施“两商”战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供应商和能源综合服务商。公司现有煤炭产能近3亿吨/年,煤炭资源储量 680 多亿吨,生产矿区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江苏、安徽 和黑龙江等省、自治区;拥有洗煤厂38座,洗选能力3.07亿吨。拥有完善的煤炭、焦炭 物流配送中心和分销网。电力产业通过新建和参股合作等方式,积极推进煤电一体化,现有控股和参股发电厂40余座,总装机超过2700万千瓦。煤矿建设企业承担了国内多数千万吨级矿区、千万吨级高产高效矿井和大型洗煤厂的设计建设任务,代表行业先进水平。

 

图片

图1 中煤集团煤炭产能(亿/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8》

 

图片

图2 中煤集团煤炭储存量(亿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8》

 

(一) 中煤集团主要业务板块

 

中煤集团主要业务包括煤炭生产与贸易、煤化工、电力板块、装备制造、工程建设与综合服务六大部分。

 

煤炭生产与经营:中煤集团所属矿井主要分布在山西平朔矿区、晋中乡宁矿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呼吉尔特矿区,江苏大屯矿区,陕西榆林榆横矿区,河南新郑矿区,安徽新集矿区,新疆哈密矿区。现有可控资源储量600亿吨,生产及在建煤矿70余座,总产能3亿吨/年;选煤厂38处,总洗选能力3亿吨/年。中煤集团已有30余年的煤炭、焦炭进出口贸易历史,拥有完善的物流配送中心和分销网络,从2005年起,连续14年实现煤炭贸易超亿吨。

 

煤化工业务:中煤集团积极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煤制烯烃、煤制化肥产业,优化发展煤焦化产业,推动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煤化工产品主要包括烯烃、甲醇、尿素、硝铵、焦炭等,权益产能接近1000万吨。目前,陕西榆林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鄂尔多斯蒙大60万吨/年工程塑料项目、鄂尔多斯图克年产200万吨合成氨350万吨尿素(一期)、中煤远兴60万吨/年煤制甲醇项目以及参股的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项目(120万吨/年烯烃)、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137万吨/年烯烃)已建成投产,山西平朔劣质煤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等项目进入联合试运转。

 

电力板块:中煤集团以调整产业结构、消纳自产煤为目标,发展环保型坑口电厂和参股建设下游电厂项目,现有控股和参股发电厂34座,总装机超过2000万千瓦。年利用煤矸石、煤泥等洗精煤副产品超过千万吨,有效推动了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中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仍旧是重中之重,2019年三大电厂逐步投产,年贡献归母净利润超10亿元。电力板块2018年计划资本支出同比上涨57.64%,达到51.39亿元,主要投资于平朔2×660MW热值煤发电项目、大屯2×300MW“上大压小”热电项目、新疆准东五彩湾北二电厂项目。该三座电厂基本为矸石发电和特高压相结合项目,盈利能力均较高。预计三座电厂2019年逐步达产,公司电力业务毛利率达到40%左右水平,远高于其他电力公司。预计电力业务2019 年可贡献归母净利润高达10.69亿元,为公司贡献净利润增幅达21%。

 

截至2018年底,公司重大在建火力发电项目3项,分别为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2×660MW低热值煤发电新建项目(以下简称“平朔公司”)、新疆准东五彩湾北二电厂项目和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能源公司”)2×350MW 热电项目。平朔公司2×660MW低热值煤发电新建项目总投资 67.73 亿元,建设规模2×660MW,2018年完成投资11.7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6.85亿元,项目已核准,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疆准东五彩湾北二电厂项目总投资47.25 亿元,建设规模为2×660MW,2018 年完成投资17.2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1.62亿元,项目已核准,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上海能源公司 2×350MW 热电项目总投资33.77亿元,建设规模2×350MW,2018年完成投资11.1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7.81亿元,项目已核准,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煤矿装备业务: 中煤集团旗下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是专业从事煤矿工程机械装备“研制、供给、维修、租赁、服务”五位一体的行业先进企业,在国内率先形成了煤矿综采综掘装备成套研发、制造和供应能力,成功实现了千万吨煤炭生产工作面成套装备国产化,成套化智能化煤矿工作面输送、支护、采掘设备的技术水平及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领先,产品远销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越南、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煤机装备试验平台,对全国煤炭行业装备水平、安全水平、产出效率的整体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工程建设:中煤集团所属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煤炭生产、矿山生产运营于一体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是我国煤炭建设行业领军企业。拥有2家大型勘察设计企业和3家大型施工企业,参与设计建设了国内半数以上的千万吨级矿区、千万吨级高产高效矿井和大型洗煤厂,煤矿超深立井、超大直径、冻结施工等多项施工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非煤矿山建设经验丰富,承建了多座铁、铜、金、镍、铅锌矿等非煤矿山建设及项目运营。国际市场享有声誉,先后承揽了土耳其、孟加拉、摩洛哥、蒙古、越南、印度、南非等国家和地区20余项矿山建设项目,在国际矿山建设市场打响了品牌。

 

综合服务及其他业务:中煤集团所属中国煤炭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是由资产运营管理板块所属7家企业整合重组而搭建的资产管理运营平台。重点业务包括中煤集团非主业资产运营管理、自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酒店物业管理、安全技术咨询等。公司以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为战略导向,积极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构建适应煤炭资产运营功能要求的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着力打造“中煤特色、央企一流”资产管理公司。

 

(二) 中煤集团核心竞争力

 

1. 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

 

公司遵循“以煤为基”发展战略,立足煤炭主业优势,同时积极拓展煤化工、煤机装备业务,拥有规模可观、高效运营的煤炭、发电业务。形成了煤炭生产、电力、煤化工一体化开发,入股浩吉铁路等多条运输通道建设,打通了运输和销售渠道,形成了具有各产业板块深度合作、有效协同的一体化核心竞争优势。

 

2. 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自产煤盈利能力显著

 

集团拥有优质、丰富的煤炭资源,包括山西的优质煤炭资产。2018年中煤集团的煤炭产量居全国第二,随着母杜柴登、纳林河2号煤矿投产(合计产能1400万吨/年),公司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蒙陕地区煤炭开采条件优良,且新投产矿没有历史包袱。除此之外,自产煤盈利能力显著,吨煤毛利接近300元,2019年煤炭销量超过两亿吨。

 

3. 公司旗下子公司众多,覆盖煤炭全产业链布局

 

中煤集团在各个环节拥有丰富和专业的管理经验,上下游协同优势明显:公司管理团队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管理经验,是国内乃至全球唯一能够从事煤机制造、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物流贸易,并能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具有煤炭全产业链优势的大型能源企业,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贸易服务商之一。集团采取集合销售模式,拥有专门的生产中心和分销中心,能够系统性运作。

 

4. 基础业务发展与转型并重,成长空间巨大

 

公司全力提升煤炭效益产量,着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大力推进煤电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提高煤炭就地转化比例,凸显规模优势、集约发展。根据业务板块,我们将公司业务划分为煤炭、煤化工、煤矿装备、煤电业务及财务公司业务,煤炭、煤化工及煤电板块均有产能增长,我们认为公司具备内生成长性。

 

三、 中煤集团低碳实践

 

(一) 淘汰关停落后煤电产能,保证能源高效利用,降低过剩排放

 

“十三五”期间,去产能被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煤炭行业的产能政策调整,针对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保障煤炭需求,制定了控制煤炭能源消费总量需求的基础上减少污染排放的政策目标。

 

2016年6月初,中煤集团与国资委签订了化解过剩产能目标责任书,明确了2016年至2020年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中煤集团主动引导有序退出煤炭落后产能,几年来关闭11座矿井退出产能2450万吨,核减6座矿井产能2306万吨,累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4756万吨,超额完成去产能工作任务。集团利润总额也从2015年亏损40亿元转变为今年预计盈利150亿元。2018 年,中煤集团提前完成杨村煤矿、依兰露天矿2座矿井去产能任务、退出产能760万吨/年,并顺利通过国务院国资委现场验收。此外,主动核减3座生产矿井产能 270 万吨/年,2018年共计化解过剩产能1030万吨/年。截至2018年底,累计已完成10座矿井去产能任务,退出产能2300万吨/年。累计主动核减5座生产矿井产能 2270万吨/年;近三年合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4570万吨/年。

 

图片

图3 中煤集团去产能成果

 

“十三五”以来,新集公司作为煤炭行业首家央企煤炭板块整体成功划转的样板,成为中煤集团成员企业。截至2020年,新集公司营业收入、利润连续4年攀升,年营业收入从50多亿元提高到90多亿元,年利润从不到4亿元提高到10余亿元。非煤产业的主力板块电力,年发电量激增到440多亿千瓦时,提前2年实现了公司煤炭与电力销售收入占比2︰1的规划目标。预计“十四五”末,新集公司控股煤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60万千瓦,参股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将实现每年自用煤炭超过1200万吨,占公司煤炭产量的60%以上,电力板块销售收入和利润占比分别超过50%和60%,实现煤电一体化战略目标。

 

除此之外,公司密切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发展,积极响应《巴黎协定》倡议,着力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坚定走清洁低碳转型升级之路。所属企业正在完善碳排放管理机构和职能,配置专业管理人员,参加碳排放管理及交易培训,按照国家碳排放核算指南要求收集基础数据,完善有关台账。公司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和甲烷,2016-2018年,集团的有害气体排放体量逐年减少。

 

图片

图4 中煤集团披露的环境绩效减排成果

 

(二) 进行矿区生态修复,生产与转型并行

 

在矿区生态修复方面,中煤集团累计投入环保、绿化复垦资金50多亿元。生态产业方面,平朔矿区是绿色矿区,建矿至今,生态建设从未间断过。“建矿30多年来,用于生态治理修复投资累计多达20亿元,复垦了4万余亩土地,在矿区周边造林6万多亩,矿区排土场复垦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远高于原地貌不足10%的植被覆盖率。”王祥生说。近几年来,平朔集团在复垦区建成了智能温室、日光温室、矿史博物馆和人工湖,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已出具规模,平朔安太堡矿也被国家列为了土地复垦野外观测基地和土地复垦教学实践基地。(2018 年,公司所属平朔集团安太堡煤矿、大屯公司姚桥煤矿等 13 座矿山被确定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平朔公司“矿山复垦再造绿水青山”社会责任案例荣获“2018 金旗奖环境保护金奖”。)

 

图片

图5 中煤平朔集团矿区修复成果一览

 

(三) 稳步推进业务重心转移,完善其他能源产业布局

 

中煤集团通过不断对外投资,扩大自己在电力等能源方向的布局,逐渐实现转型。2020年7月9日,山西省朔州市与中煤能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中煤能源集团加大在朔投资力度,推动朔州把煤炭优势转化为电力优势,把电力优势转化为电价优势,把电价优势转化为转型发展优势结出的硕果。根据协议,“十四五”期间,中煤能源集团在朔建设煤炭绿色智能安全高效示范基地、煤炭分质分级深度转化示范基地、高端装备综合服务和煤炭贸易示范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力争带动在朔产业投资达到200亿元。朔州在符合国家政策和产业方向的前提下,给予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容量指标、审批、用地、电价、税费、市场消纳等方面支持,协助中煤能源集团向省和国家层面争取相关政策支持,为中煤能源集团在朔产业营造良好投资发展环境。

 

(四) 发展清洁煤炭研发和生产

 

为进一步提高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提升项目盈利能力,并应对国家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中煤集团的煤化工项目从建设阶段就提前谋划、建成之日起就不断进行优化,通过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来推进企业降本增效工作的开展,以解决企业面临的节能降耗、节水节电、安全环保等实际问题。截至2018年,围绕科技创新、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等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关键问题,中煤集团煤化工企业已完成技术改造项目7项,正在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20项,项目投资累计96242 万元。

 

图片

图6 中煤集团煤化工技术改造项目统计

 

四、 中煤集团低碳转型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一) 煤炭板块低碳转型面临压力

 

从供给和需求情况来讲,公司现有煤炭产能近3亿吨/年,是国内第二大煤炭供应集团。从2018年的情况看,由于能源缺口问题,国内煤炭需求仍然较为旺盛,电力、化工行业耗煤量增长显著,钢铁、建材行业耗煤量稳中有增。根据智库的相关公开数据测算,我国每年的煤炭需求量约35-40亿吨左右,如此庞大的体量和需求缺口,在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能源。我国的工业生产仍然为国民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靠减少能源消耗而减少碳排放的可能性非常低。而从内部技术改造的难度来讲,整个煤炭行业进行低碳生产的技术壁垒较大。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所看到的,一些能源集团为低碳生产技术研发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而且,在当前经济增速下行的情况下,某些地方又扩张了高耗能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拉升了高耗能原材料产品的需求,因此使煤炭等能源消费的增长有所反弹。

 

图片

图7 我国2014-2020Q3煤炭需求量

 

(二) 绿色清洁生产水平受到限制

 

中国低碳清洁转型策略需要兼顾能源成本和能源安全,否则在实践中难以兑现。清洁煤炭利用受到高成本和碳排放要求的约束,政府的政策导向需要从技术和整体能源系统安全效率出发来保障清洁煤炭研发和使用的进程。一般来说,煤炭清洁利用包括整个产业链的清洁化和效率提升,而煤制气和煤制油的基本立足点是环境污染转移、降低污染成本和保障能源安全,但目前,煤炭行业缺乏这些角度的政府政策支持。最后,由于我国以中煤集团为例的企业大型火电机组的数量庞大,而且运行年份不长,使得我国煤炭火力发电在相当长时间内将被强力锁定。因此,从行业上看,煤炭集团进行低碳转型仍需要政策、投资和技术等多方位的支持。

 

(三) 中煤集团能源形式单一,从开发多样性能源角度转型存在障碍

 

总体来看,中煤集团在低碳转型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战略和布局,近几年的低碳转型努力也已经初具成果,但是,从业务布局上来看,中煤集团的未来转型之路并没有像其他能源集团那样广阔的空间。这是因为,中煤集团除工程和金融等其他业务之外,其余所有都是煤炭业务,为中煤集团贡献利润超过80%。国投电力近两年的转型非常容易,对于火电企业,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对于新能源与环保,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如我们在前两篇系列文章中看到的,中石化和国家能源集团都已经积极开展了氢能、风能方面的业务布局。然而,像国投电力这样的转型对于中煤能源来说,却显得格外艰难。2019年半年报显示,中煤能源的煤炭业务收入为482.75亿元,占比高达79.25%,仍然是公司营收的重中之重。在全国吹响“控煤号角”之时,其他能源集团,例如国家能源集团都有风能、水能等多种能源投资业务,但中煤集团的技术和积累的资源全部局限于煤炭,因此在新能源部署方面会存在较大障碍。

 

图片

图8 中煤集团各项业务收入占比

 

(四) 绿色金融融资受限,可创新转型金融融资

 

目前新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和绿债支持目录仅支持碳捕捉和储存,煤炭产业其它清洁化生产和转型均不能得到相关绿色金融工具支持,导致其低碳转型过程中融资受限。中煤集团可根据其煤炭业务转型融资需求,考虑转型债券等转型金融产品和工具,为其低碳清洁转型寻求必要的融资支持。

 

参考资料

 

[1] 北极星电力网. 2019年全国电力装机量、发电量、用电量数据盘点. http://news.bjx.com.cn/html/20200210/1041108.shtml

[2] 搜狐网. 中国煤电版图:20年,装机增长5倍. https://www.sohu.com/a/384959816_651522

 

作者:

王子叶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陈碧潇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指导老师:

徐洪峰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谷含荑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