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ESG30人论坛两会专场”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梁希表示,我国“十四五”期间内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推动碳减排的技术创新,让国家以及各行各业和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上有更强大的竞争力。他认为,真正能够撬动企业持续投资和行动的是碳价格信号,国内企业需要加强研究碳价格定价相关机制。
梁希表示,目前很多国内外企业不应该仅仅把碳市场的短期价格用来管理企业长期的气候转型风险,企业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更需要考虑长期的碳价格。但是,目前我国还缺乏长期碳价格的指引。他介绍,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往往要对中长期的气候转型风险进行判断;根据麦肯锡的统计,全球范围内2600家上市公司里, 23%已经使用了内部碳价格,他们在做投资或者商业可行性研究的时候,会考虑一个不同于碳市场的价格,这个价格往往比碳市场的价格要高,也反映了长期的气候转型风险。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2022年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并更新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2022年修订版)》。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通知》时表示,2020和2021年任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行业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纳入《通知》工作范围,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业内普遍认为,此举预示着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准备工作正式启动,也预示着全国碳市场纳入行业或将扩围。
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许多企业纷纷积极响应。梁希认为,企业开展碳减排工作,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形象、品牌声誉等,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自身发展的增长,并对国家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据梁希介绍,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三分之二人类所在的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时间短,压力大,需要快速行动。如何让企业行动起来?碳定价工具是关键。目前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碳定价工具。2021年7月中国启动了全国碳市场,目前全国有8个地方试点市场和1个全国碳市场。
过去两年内,很多大型跨国企业为设立了近期的碳减排目标,为实施路径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然而,真正能够撬动企业持续投资和行动的是碳价格信号,国内企业需要加强研究碳价格定价相关机制。”梁希表示,碳排放交易权在碳市场释放出来的价格信号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对于中国企业未来如何开展“双碳”工作,如何规避各自资产气候转型风险和如何规划好转型路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碳排放权应该怎样定价?梁希表示,很多人将“碳”的价格和商品去比较,实际上“碳”的定价取决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曲线,碳减排量越大,所需要用到的技术更昂贵,碳的价格就越高。中国的全国碳市场刚刚成立,目前“碳”价格相对偏低。在他看来,“碳”价格的高低取决于边际减排成本,边际减排成本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减排决心。未来随着减排力度不断加大,价格信号会越来越清晰,碳价格也会越来越高。目前欧盟碳市场配额价格是中国全国碳市场的10倍左右。同时随着欧盟近期出台碳边境关税相关政策,也意味着未来中国出口欧盟的很多商品会面临着较高的“碳”价格。(作者:李德尚玉,实习生赵宇心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