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新闻动态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专访华夏银行绿色金融首席顾问张勇淼:向气候友好型银行转变 关注直接和间接气候风险

>2022-9-08

中国“双碳”目标提出已近两年。在金融领域,绿色金融相关业务愈发受到市场重视。

从商业银行角度看,在国内外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参与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不仅意味着收获更多来自公众的认可,更意味着银行要将自己视作助力绿色金融发展关键的一环,既能“承上”,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帮助完善相关制度,又能“启下”,为行业及企业注入所需资金,帮助其更有效地规避环境和社会相关风险。

华夏银行是较早重视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与世界银行开展的系列合作项目已帮助诸多行业及地区推进绿色低碳工作。

日前,围绕商业银行如何响应绿色金融政策、完善绿色金融布局等话题,华夏银行绿色金融首席顾问、原绿色金融中心主任张勇淼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

张勇淼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华夏银行在“十四五”期间将致力于打造“气候友好型”银行。作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特别是系统性重要银行,应积极推动实现自身碳中和目标,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管理,为绿色低碳转型活动提供金融服务,并推动相关行业及企业开展绿色发展的国际交流。

制定符合自身的碳中和方案

《21世纪》:商业银行应如何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碳中和行动方案?

张勇淼:由于华夏银行较早地跟各类国际组织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对“双碳”关注较早,在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实现“双碳”目标之前,华夏银行就开始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力。

开始计划并探索如何建立气候银行相关体系,总体思路是像PRB、 PRI以及赤道银行概念一样,首先制定相关标准,银行想要成为气候银行,就需要制定实施方案并确定分步骤实现的目标及时间表。

《21世纪》:华夏银行目前在实现自身碳中和目标方面进展如何?

张勇淼:在国家不断强化和明确细化“双碳”目标的情况下,华夏银行愈加重视这项工作。

在商业银行中,华夏银行第一个提出要在2025年实现自身经营碳中和(范围一、范围二)。在生态环境部和监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倡导商业银行向气候友好型银行转变。

华夏银行顺应国内发展需要,适应市场、政府监管要求,在积极参与气候友好型银行的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建立、政策研究等基础上,根据客观环境和自身情况,开展了很多工作。一方面,在绿色低碳金融服务方面具备先发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具有向气候友好型银行转变的良好基础。

华夏银行梳理了资产负债表中绿色信贷的构成,其中符合国际气候投融资范围中气候适应、气候减缓两方面的信贷比重达70%以上。

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绿色金融发展下一个五年规划,新的五年规划既基于自身实践取得的经验,也充分参考和借鉴了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所提出的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这些建议和意见无疑会对我们的绿色金融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帮助。

总的来讲,华夏银行未来五年如何围绕“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开展高效金融服务,在我们的“十四五”绿色金融行动方案中已经初步勾画了路线图、施工图和时间表,我们将按照此行动方案,扎实工作,不断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21世纪》:今年,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商业银行如何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管理?

张勇淼:在谈到相关气候风险时,银行需要考虑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

直接风险指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对商业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诸如酷热、干旱、洪水、飓风、泥石流等,这些都是直接风险。

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直接风险,与此同时更需要关注无处不在的间接风险。其中就包括供应链风险,受气候变化影响,供应链中的某环中断,就会对全产业造成极大的影响。气候风险造成的间接风险影响更大,范围更广,防范措施也更复杂。

当然,银行也需考虑气候变化所引发的相关市场风险,即在出现相关的气候灾难和问题时,商品需求会急速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市场供求关系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而导致商品价格发生变化,造成市场风险的产生和加大。

为应对上述风险,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并把气候风险作为重要的因子予以考虑。今年,华夏银行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第一家独立披露了“2021年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在华夏银行的披露报告中,报告了在3个行业开展环境压力测试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充分考虑了气候变化的相关因素;二是考虑了更多的因子和变量;三是独立创新的影响分析方法学和模型进行预测。这些工作的开展及创新尝试,对今后华夏银行再对其他行业开展压力测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测试结果会更加有效,测试效率也会更高。

完善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21世纪》: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应该如何理解绿色金融?

张勇淼:目前,公众对于绿色金融的范畴还存在曲解。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与金融相关的概念非常多,比如有碳金融、气候投融资、绿色金融、社会责任金融、影响力金融、可持续金融、转型金融等。这些概念中,有许多在国际上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和标准,各种概念之间存在合集与交集。

所以,完善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首先就要明确相关概念的具体出发点,如讲气候投融资时,则从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二氧化碳、甲烷气体等可造成全球温度上升的角度出发考虑相关的行业、范围和领域等;讲绿色金融时,就应当从更广阔的主要与环境整体方面的相关因素予以考量,涉及大气、水和土壤等全方位的与环境相关的因素。

《21世纪》:商业银行应如何协助完善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张勇淼:在中国,目前与绿色金融相关的领域,就同时存在三个标准并行的情况。人民银行发布的“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保监会发布的“绿色融资统计制度”、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改委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都是站在不同维度,针对不同目标所制定的相关标准。

我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这不但涉及相关的理念,更涉及相关的利益。把这些标准统一起来很难,特别是站在国际角度,但在相关范围内达成原则性的共识,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所以商业银行在开展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时,就要在统一标准方面发挥作用,如我们在与不同国际金融组织和同业开展业务交流和业务合作时,就会关注这些机构在标准采用方面的情况,并探讨其相关的逻辑,阐明我们的立场和观点。当然,对国内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也要积极参与,分享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所感和所悟。

此前正式发布的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以下简称“《共同分类目录》”)就提出了公众需求的统一标准,进一步提升了区域间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可比性和兼容性。

对标中国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共同分类目录》融合了中欧绿色可持续政策框架的优势,能推动银行国际绿色投资合作、引导投融资活动。如国际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了较多的绿色熊猫债,可作为绿色资产的筛选标准,便于欧洲发行主体充分参与中国债券市场、进行投融资,也便于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同时,支持同一项目时都依照该目录,也可以促进和加强我们在国际银团领域的合作。

总的来讲,《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为我们在金融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促进产品和服务的交融合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提高银行支持转型金融的积极性

《21世纪》:据了解,在现有的可持续金融体系下,可持续金融的界定标准、披露要求等还不够明确。站在金融机构层面看,如何提高银行为转型金融领域提供服务的积极性?

张勇淼:很多媒体甚至业界人士把转型金融和绿色金融孤立甚至对立起来看,这是错误的。

一般而言,转型金融指的是金融在为社会、行业、企业提供从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服务行为。从高碳向低碳转型是典型的与气候相关的行为,由此可知,转型金融包含在绿色金融中,是绿色金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对于标准、定义、范畴范围不要太纠结,最核心的问题是金融业作为服务业,服务的什么样的产业和活动。金融业支持绿色低碳转型项目、行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就是转型金融。

第二,站在绿色低碳角度看转型,其实非常清晰。转型的主体从宏观上讲,可以是社会层面的产业转变、区域结构调整;从中观上看,是行业结构调整;从微观讲,则是行业内的调整和转型,如支持高碳行业如钢铁、冶炼等向低碳去发展。

正确、全面理解转型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因素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在关注绿色发展、强调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进一步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银行高度重视转型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把它单独作为一个定义,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社会和政治站位,加强其社会责任感。

第三,我们在强调转型金融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强调若忽视其重要性就会面临相关的风险。从商业银行内部看,既要看到它对业务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必须站在风险角度考虑转型。如果低碳转型活动没有得到较好的金融支持,第一,可能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第二,在国内、国际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大量高碳企业被迫倒闭会形成金融体系坏账,对银行自身和所支持企业的市场估值产生消极影响;第三,从社会角度讲,企业倒闭会造成失业率升高等影响社会稳定性的问题。从外部看,政府要加强政策引领、强化激励和约束、加强市场引导,才能让整个转型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