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新闻动态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再扩容 各地“点绿成金”频出新招

>2023-3-17

自“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提出以来,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业一直在积极探索中,成为了撬动资源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杠杆。

  实际上,早在“双碳”目标提出以前,我国已经在绿色金融方面开始发力。2016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和完善绿色金融发展顶层设计,牵头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初步确立了绿色金融发展“五大支柱”,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和平稳有序转型。

  除了加强顶层设计,为了更好发挥各地的主观能动性,2017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准七省(区)十地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经过多年努力,这些地区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效支持了地方绿色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其中,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正式启动(以下简称“绿色金改试验区”)。这也是自2019年11月甘肃省兰州新区获批后绿色金改试验区的一次扩容。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国务院相继批准的绿色金改试验区已初步完成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并为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基础情况的地区提供了因地制宜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各绿色金改试验区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金融时报》记者对几个典型的试验区进行了采访,探究绿色金融改革的最新进展和待解难题。

  “绿色金改试验区标志着中国绿色金融迈入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区域探索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发展新阶段。”申万证券研究团队表示,目前,各地都根据区域特点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模式,持续增强地方绿色金融能力建设。

科技赋能叠加区位优势 重庆发力加速跑

  作为2022年新获批的绿色金改试验区,重庆在探绿拓绿方面早有布局。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重庆区位优势突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中承担着重要使命,特别是在建设绿色金改试验区方面具备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

  马骏列举了重庆具有的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基础优势和体制优势,并表示“重庆2017年制定出台绿色金融发展规划,2019年开始申报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支持产业绿色转型、绿色发展方面都有一定基础,在绿色金融标准、绿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都积累了有益经验。据估算,重庆在未来30年需要13万亿元绿色投资,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广阔。”

  随着此次获批,重庆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金融时报》记者从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金融研究处副处长韩鑫韬处了解到,为了推进绿色金融发展,重庆加强了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以下简称“长江绿融通”)发展。

  据介绍,“长江绿融通”已成为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科技赋能效应持续显现。“目前,‘长江绿融通’已成为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信息共享中心、安全连接中心、业务创新中心和监测评估中心。”韩鑫韬介绍说,该系统不断丰富绿色统计范围,在绿色贷款颗粒化数据月度统计监测基础上,新增绿色金融租赁、绿色委托贷款等逐笔统计,扩展绿色金融数据监测范围。

  “此外,我们还不断推动第三方平台接入。”韩鑫韬表示,推动重庆征信公司开发碳账户系统,并与“长江绿融通”对接,从碳减排支持工具入手,通过对贷款企业实施碳减排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监测,保障绿色资金精准支持碳减排重点产业。逐步探索推动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碳排放抵质押登记系统等平台接入。

  王遥表示,结合此前重庆既有环境信息披露平台和绿色项目库,重庆有望依托自身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方面的成效,将其应用于绿色金融板块,推进绿色业务识别管理与风险防范,并逐步扩大至碳金融等领域。

  在政策方面,重庆则开展了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绿色发展专项行动,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和“绿易贷”“绿票通”落地见效。截至2022年11月末,4项工具累计投放超50亿元。

  《金融时报》记者从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了解到,该行结合重庆地区能源结构特点,今年以来,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全面支持能源央企在渝的投资建设项目,加大对清洁能源领域信贷拓展。重点支持了三峰环保垃圾焚烧发电、蟠龙抽水蓄能电站、黔江三峡五福岭项目、华电尖子山风电项目、华润石柱风电项目、神华国能重庆电厂环保迁建工程项目等一批绿色项目。截至2022年9月末,该行累计为清洁能源发电项目投放贷款13.87亿元,同比增加3亿元;审批清洁能源发电项目金额超48亿元。

  “一方面,我们得到了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长江绿融通’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撑。”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有关业务负责人表示,通过“长江绿融通”可共享分层次、分类别的绿金政策库、案例库、机构库、产品库、信用信息库,辖内各基层行和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可随时查看,缩短政策传导和反馈周期,打通政策传导“最后一公里”。

  此外,基于重庆在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与交通中转要地的定位,重庆将持续发挥跨区域乃至跨国境合作的优势,积极参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欧、中新(加坡)等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绿色产品技术在产业链中的附加值。

  “重庆希望能走出一条契合绿色发展、体现重庆特点、彰显绿色产业特性的新路子,目前已初见成效。”据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介绍,截至2022年11月末,重庆市绿色贷款余额超5000亿元,是2019年初的2.8倍,同比增长39.8%,高出各项贷款增速32.8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0.1%,较2019年初提升4.6个百分点;绿色债券余额近390亿元,是2019年初的2.9倍。绿色保险签单突破18万单,金额超2500亿元。

小支点撬动大转型 湖州聚焦小微精准施“绿”

  重庆是绿色金改试验区的新兵,而作为首批入选绿色金改试验区的湖州,则在更多领域加快了探索。

  与不少地方聚焦能源产业的大项目相比,湖州特别重视小微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当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半成来自小微企业,该群体的绿色低碳发展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湖州市金融办主任黄丁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介绍,2022年,湖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构建转型金融体系实施意见和转型金融支持目录。其中,长兴县率先开展了县域低碳转型创新探索实践。长兴农商银行则聚焦“双碳”目标,推出了低碳转型创新实践方案,积极开展县域低碳转型创新实践,自主创新开发了以纺织行业为重点监测对象,覆盖全行业的“小微碳效平台”,全方位服务企业节能技改、绿色生产、绿色转型等绿色低碳发展。

  “这个平台可以动态测算企业碳效等级,对近两年积累收集的企业能耗、营收等原始数据进行梳理、整合,通过平台测算企业碳排放量与碳效值,定期滚动更新。在多维度数据对比后,最终形成分行业碳排放清单和行业内单位营收碳排放清单,为‘小微碳效贷’的应用提供及时精准的数据保障。”长兴农商银行有关业务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此外,该平台还会对企业进行分类,对于碳效等级三级以上企业,分别给予不同程度低于支行审批权限的利率优惠,进一步引导企业低碳改革;对于三级以下企业,适当提升利率定价,从金融层面释放转型压力。

  黄丁伟表示,“小微碳效平台”的推出,创新性地将“碳效”模式向小微企业拓展,意味着小微企业也可以享受低碳绿色生产带来的金融支持,标志着节能降碳理念将随着金融产品的推广进一步辐射下沉。“小微碳效平台”结合“小微碳效贷”可作为转型金融的有力抓手,以金融之力激活企业主动实施、社会联动进行绿色低碳改造,促进形成多方共赢的全新治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推广性。

  此外,“小微碳效平台”也是湖州以金融科技为牵引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针对绿色融资主体难以识别、银企信息不对称、外部性无法内部化、环境气候风险难以跟踪等痛点难点问题,湖州迭代升级“绿贷通”平台,创新开发“数智绿金”应用,构建“识别绿、服务绿、支持绿、跟踪绿”等场景,实现绿色金融从“统计绿”向“引导绿”变革。“数智绿金”应用获评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获评工信部全国十大产融合作平台。

  这也是湖州绿色金融探索的一部分。据黄丁伟介绍,湖州积极构建激励约束体系。打出财政、货币、监管政策“组合拳”,每年安排1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将绿色信贷业绩纳入MPA考核,实施绿色银行监管评价,有效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此外,作为先行先试者,湖州积极构建制度标准体系,出台试验区首个绿色金融标准建设规划,参与制定ESG评价等6项绿色金融国家标准,编制3项省级团体标准,从绿色融资主体认定、绿色金融机构评价等方面着手,先后制定17项绿色金融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建立较为系统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因地制宜多点开花 多地探索不断出新

  当然,除了重庆、湖州,每一个绿色金改试验区都在围绕各自的特点积极探路。

  王遥表示,以广东花都区、浙江湖州和衢州市为主的绿色金改试验区代表了我国经济基础相对扎实、金融市场较为活跃的东部沿海地区推进绿色金融的主要做法与成效。该类地区普遍具备良好的绿色金融工具创新与推广条件,无论在政策发布还是市场创新方面都更具备前瞻性与多样性,政策的实施取得较好的市场反馈,绿色金融市场建设的速度与质量也尤为突出,且在国际合作方面均有其领先性。

  以江西赣江新区和贵州贵阳新区为主的两大试验区则代表了我国中西部经济后发地区的创新路径,两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也较为突出。《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该类地区在探索关于“绿色”“生态”理念的融合方面卓有成效,逐步摸索出激活生态资源向资产转化的路径,激发出更多资产变现途径。在资金支持方面,除普遍性较强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及部分绿色保险产品外,该类地区也更加注重对于政企合作类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大力鼓励推广诸如绿色基金、绿色PPP等产品在绿色项目方面的运用。

  另一类代表则包括新疆昌吉、哈密、克拉玛依和甘肃兰州新区,这几个地方均处于我国西北部边疆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但同时两地同属于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连接点上,且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方面拥有资源优势。这些地区持续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为抓手,打造绿色美丽和谐环境,一方面落实“开源节流”的思想,另一方面推动更多清洁能源、绿色基础设施类项目开发,创造绿色投融资机遇与需求点,在绿色金融产品应用方面,吸取其他绿色金改试验区产品创新经验,查漏补缺,在当地实现落地转化,以发挥当地产业绿色化潜能,优化绿色营商环境。

  “总体来看,各地绿色金改试验区将持续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与市场定价方面的作用,依托各地业已形成的发展基础与优势,在绿色金融标准、金融监管与信息披露、绿色金融约束激励机制、绿色金融产品与市场以及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丰富做法,针对已形成先进经验的板块巩固推广,将局部试点的绿色金融政策、举措等向全域更广地区推介,形成更全面的影响力。”王遥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王遥建议,下一步,可聚焦转型金融领域深入探索。例如,针对各地不同转型基础及不同“棕色”程度的产业,加强对于产业范畴细分,厘清产业在“双碳”目标不同阶段的绿色表现与技术参考水平,因地制宜明确转型金融支持的方向与力度。同时,更加主动地推广运用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转型金融产品,并创新性开发转型金融与保险、信托等产品的结合,更好地形成推广应用转型金融工具的基础能力建设。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