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两周年即将到来之际,7月15日,由中国金融出版社指导、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和长江双碳经济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江苏省绿色金融专委会和南京江北新区金融商会协办、交通银行《新金融》杂志提供学术支持的“碳金融创新理论研讨会暨碳金融规划教材座谈会”在江苏省科技工作者之家正式召开。中国金融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郭建伟,金陵科技学院校长、教授刘永彪,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赖力,中国金融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碳金融系列教材责任编辑张铁,江苏省绿色金融专委会主任、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首席专家束蘭根出席会议,包括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蓝虹,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李平,以及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汪浩在内的诸多高等院校教授和金融机构与企业代表近百人参加会议。
图/碳金融创新理论研讨会现场
会议开场环节由江苏省绿色金融专委会主任、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首席专家束蘭根主持,郭建伟、刘永彪、赖力先后发表致辞。
图/江苏省绿色金融专委会主任、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首席专家束蘭根主持会议
图/会议开场
郭建伟表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的需要,更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要素之一,在节能降碳、绿色发展工作中起到了全方位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超过25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5万亿元,均居世界前列,“双碳”目标的设立也带来了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契机。谈到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碳金融系列教材,郭建伟介绍称,该系列教材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度的思考,深入解析了碳金融、碳金融市场及其产品的概念、原理和实践路径。
图/中国金融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 郭建伟致辞
刘永彪指出,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近期极端高温等恶劣天气频发也印证了节能降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这是我国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碳金融体系对于碳市场的正常运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碳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国碳交易市场前景广阔,仍存在巨大的拓展空间。金融业应抓住碳金融发展先机,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金融资本的力量。
图/金陵科技学院校长、教授 刘永彪致辞
赖力表示,碳金融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是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推动碳金融发展可有效破解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资金难题和传统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本难题。同时,赖力强调人才是推进碳金融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碳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对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从推进培养模式的专业化、实践化和国际化三方发力,逐步形成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共性的碳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图/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赖力致辞
会上,张铁详细介绍了碳金融系列教材,阐述了教材出版背景、编写团队、主要内容以及重要意义。张铁表示,教材将用于高校碳金融相关课程教学,以及金融机构、转型企业、碳交易市场相关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等对碳金融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学术价值,为促进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图/中国金融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碳金融系列教材责任编辑 张铁
图/碳金融系列教材
主题演讲环节由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江苏省绿色金融专委会秘书长顾蔚主持。五位专家与学者先后作了主题发言和交流。中国人民大学蓝虹教授介绍了绿色金融与碳金融的发展沿革,并分析了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蓝虹指出,未来八大行业全部纳入碳市场后,我国碳市场规模可能超过70亿吨;若更多行业进入市场,拉大减排成本差距,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参与,碳交易活跃度将进一步提升。
图/中国人民大学蓝虹教授演讲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战略研发中心姚烨成主管探讨了碳交易市场发展与碳金融衍生品创新话题。姚烨成从碳金融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分析了碳市场和传统金融市场的关系,介绍了碳远期、碳资产质押等创新碳金融产品。姚烨成提出,要以建立多层次碳市场作为基础,开展全方位金融化探索,逐步引导专业机构进入衍生品市场,形成完整的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
图/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姚烨成主管演讲
电子科技大学李平教授提出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设计的思考。李平首先介绍了全球碳定价机制,而后提出了关于中国碳市场的几点思考,探讨了如何通过发展经济而不是牺牲经济的方式来实现碳中和,中国碳市场能否直接采用全球最先进的碳市场机制设计,如何充分发挥碳市场的信号作用形成减排合力,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估碳市场的作用等议题。
图/电子科技大学李平教授演讲
金陵科技学院汪浩教授进行了碳排放权融资风险管理分析。汪浩首先介绍了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基金、碳金融衍生产品等碳排放权融资形式及相关的风险,并分析了各类风险的成因,针对风险管理实践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构建碳排放权质押法律制度、建立碳金融风险信用评级机制、完善碳排放权融资运作流程、统一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和碳排放质押登记平台等建议。
图/金陵科技学院汪浩教授演讲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董善宁总经理介绍了对于增加碳金融供给的若干思考。董善宁表示,当前狭义碳金融由于碳市场发展不成熟、质押碳资产管控难、碳资产金融属性偏弱等原因难以扩面上量,而广义碳金融供给不足,指出碳金融市场存在不平衡现象,同时提出了提升碳金融普惠性、实现碳金融供给多元化协同、扩大碳金融的国际化合作等建议。
图/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董善宁总经理演讲
座谈研讨会的圆桌论坛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蓝虹教授主持。南京审计大学蔡则祥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吴梦云教授、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杨新房教授、弘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吴久锋副总经理、华鑫证券固定收益部总部丁晓峰副总经理从企业、高校等不同视角出发,分析了在当前发展阶段碳金融发展面临的多重机遇和挑战。蔡则祥从长远考虑,分析了达到碳中和水平以后的碳市场发展前景,探讨了碳金融市场是否会挤压传统金融市场等问题。吴梦云介绍了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领域相关研究课题,强调了企业提升环境表现任重道远,并提出了碳计量、碳核算、碳投资等碳金融领域前沿课题研究方向。杨新房谈到,绿色低碳发展已经从一个理念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要真正把碳金融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更广泛地推动碳金融教育。吴久锋从期货从业者角度介绍了碳期货标准化进程,指出现货是期货的支柱,在现货市场逐渐成熟之后期货市场才能够得以发展,随着碳金融人才队伍的扩大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优化,碳期货市场未来可期。丁晓峰强调了要提高碳金融市场各个主体的参与度,就需要向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融资者以及其他参与者进一步普及绿色低碳理念和碳金融概念,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提升市场认可度。“想当三伏天,凛然如素秋。簿书丛里来,恍若脱羁囚”,在“全国低碳日”和“2023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在深改组会议强调能耗双控转向碳排双控之际;在全国碳市场开市两周年之时,“碳金融创新理论研讨会暨碳金融教材编写座谈会”的成功召开,也为下阶段政府部门、高等院校、金融机构和企业共议绿色创新、共话高质量发展、共商人才建设、共谋双碳达成,提供了一次良好契机和平台。
图/圆桌论坛
当天下午,碳金融系列教材编委会举行了碳金融规划教材座谈会,就系列教材现有工作基础以及后续编写工作展开探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图/碳金融规划教材座谈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