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新闻动态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徐晋涛:“双碳”目标的基本逻辑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必要转型

>2023-9-06

编者按:

2023年4月15日,北大国发院举办EMBA论坛第77期。本文根据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教授、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的演讲整理。

什么是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最优政策工具。

环境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如空气和水污染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排放污染但不需要为此带来的社会成本埋单,造成污染排放的超过社会最优的水平,这就是一种市场失灵的现象。环境经济学家研究市场失灵的原因、特点和程度,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环境经济学家希望社会能接受使用经济政策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而在现实中,政府遇到问题往往首先采取行政措施,如发放许可证、关闭企业、限制用电等,这些措施带来过高的减排成本。经济学家一般不建议采取这种措施,而是建议通过调整价格、改变成本和盈利性等方式,使企业和个人做出不同的选择,以实现社会的期望目标。

当然,经济政策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是:中国的双碳目标、经济政策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 关于双碳目标,我们将探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可能性和意义,以及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面临的成就和挑战。
  • 对于解决方案,我们先探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选择和产业构想,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上。之后,我们还将讨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中国面临的环境与气候压力

中国近年来的环保努力大体上分为控制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领域。

近十年来,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各界都在关注和研究气候变化。在环境治理方面,中国政府过去40年一直在不断努力。前20年中,政府主要以理念上的倡导为主,后20年开始落实到实际行动,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疫情几年,蓝天数量明显增加。但最近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天气和雾霾反复,提醒我们环保工作的成果还不稳健、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在气候问题上,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有助于加快问题的解决。我们本身也愿意在环保行动上更加有力,这也是我们作为大国的应尽之责。我们从世界各国同行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气候变化的经验,尽管起初我们也曾抵制过其中的一些做法。

作为全球第一排放大国,中国必须在减排方面发挥领导作用。然而,中国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的问题,人均收入并不高。如何解决碳排放问题,将是对中国全社会的重要考验。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的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这既是响应国际社会的期望, 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用碳足迹解开谜团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增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 “污染避难所”现象。

“污染避难所”现象还导致另一个结果:我们原本以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数据表明,中国真正实现大规模出口增长的反而是电子机械和普通机械等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后者与碳排放的相关度明显更高。

这里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概念或分析工具:碳足迹。碳足迹可以反映一个出口品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比如,对于汽车的碳足迹分析表明,其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并不在汽车组装厂,而是在钢铁厂、金属冶炼厂等上游链条。因此,通过计算碳足迹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这个碳足迹是排除了进口原材料的碳足迹,基本上是中国境内的碳足迹。

不同出口行业的碳足迹也不同,其中电子机械和普通机械两种行业的排放量最高。如果将它们归类到一起,可以发现在2002年前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碳足迹远远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碳足迹。

因此,中国成为了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这一现象已经被证实。更多的数据也表明,WTO真正给中国带来的是中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的高速增长,而非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高增长。而资本密集型行业都是高碳的行业。

因此,中国加入WTO之后成为了世界工厂,但也成为了最令人担忧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之一。

最后,我说一下增长核算的结果。通常情况下,GDP增长可以分为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但在过去没有考虑环境要素。如今,环境因素变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将其考虑在内。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上,能源结构的调整十分关键,未来的终端能源将全部电气化,而电力将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60年可能完全放弃使用化石能源。

同时,我们还需要采用碳去除技术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政策推动是实现能源结构变化的重要手段,农村的“煤改气”已普遍转向”煤改电”。终端能源大部分是电,并且氢能也是可靠的能源来源。可再生能源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技术突破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经济政策是导致能源结构变化的关键。

在过去,中国在解决环境问题时,采用的主要是行政手段,如限行、限号、零点行动、拉闸限电等。这些手段虽然能够快速见效,但反弹也很快,社会成本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实施长效机制,降低社会成本。

长效机制的实现需要地方政府加强对破坏环境的执法强度,并采取经济政策来实现目标。相比行政手段,经济政策的成本更低、更友好、更公平,能够更好地促进市场竞争。

最后,我想指出碳中和不仅涉及到二氧化碳的排放,还需要考虑如何吸收二氧化碳。据丁忠礼院士称,即便到2060年,中国每年还有二三十亿吨的二氧化碳不得不排放。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用一些碳去除技术,如目前最成熟且成本最低的是森林碳汇等,以吸收或去除这些排放物。

在去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主任曾提到中国的气候行动有三个主要方面:政策制定、能源转型和森林碳汇。解主任还表示,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种植700亿棵树。这个数字很大,相当于国土上增加5%的造林面积,约为5000万公顷。

然而,以上措施仍不足以达到目标。目前中国森林覆被率已经达到24%,森林碳汇仅有7.8亿吨。与二三十亿吨的碳汇需求相比,差距较大。中国的森林面积增长很快,但是质量改善很慢。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为每公顷137亿立方米,而中国仅为每公顷80亿立方米。如果我们不向世界平均水平看齐,就无法达到目标。单位面积蓄积量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则森林总碳汇量将达到11亿至15亿吨。

此外,木材的使用可以替代一部分钢筋水泥,起码可以替代三分之一的建筑材料。我们还需扩大木结构房屋的建造,扩大建筑立面、门窗、地板对木头的使用率。代替三分之一建筑材料,合计减碳10亿吨左右。

因此,新增的碳汇加上产品替代,总和贡献有希望超过20亿吨,几乎可以完全达到碳中和的要求。前景是美好的。

目前,森林质量不高的原因在于政策的限制。过度保护的大环境也不利于提升提高林业生产力,提升森林质量。质量如果国家限制生产者的生产决策,并且全社会都认为砍伐木材会破坏环境,动不动就禁止砍伐,就会严重降低森林的经济价值,最终没有人积极投资于森林改善和管理,从而导致森林质量一直处于低水平。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科学经营森林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对改善环境(增加碳汇)起到重要作用,这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