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新闻动态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北京绿交所副董事长梅德文:中国碳市场需认识5大国际形势,未来将现9个“转向”

>2024-2-19

暂停5年后,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在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式重启,并举行了启动仪式。据介绍,CCER是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一项制度创新,有利于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对此,在1月24日举办的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专题推介会暨中欧协会新春交流会上,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表示,“毋庸置疑,中国自愿碳市场发展将有力促进低碳项目融资,助力中国稳增长下的双碳大发展!”

梅德文还表示,“下阶段,一方面,我国需要下大力气培育国内的碳抵销市场与碳信用交易场,为与全球碳市场的联结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应与国际各相关方一起推动全球自愿碳交易和碳市场的建设,包括碳信用的衡量标准、全球碳价的形成以及碳市场的互联互通。”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服贸会由商务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专门为服务贸易搭建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大规模展会和交易平台,是中国扩大开放、深化合作、引领创新的重要平台。

面临五大严峻国际形势

图片

我国碳市场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5年开始至2012年,为CDM阶段,主要参与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第二阶段从2013年至2020年,为试点阶段;第三阶段为全国统一碳市场阶段,从2021年开始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每日综合价格收盘价在41.46-81.67元/吨之间。

整体来看,全国碳市场上线运行以来,交易规模逐渐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企业交易更加积极,市场活力逐步提高。但是与国际碳市场相比,中国的碳市场还有许多差距。

截至2023年1月,全球共有68个碳定价机制正在运行,其中有28个碳市场正在运行。另外有8个碳市场正在建设中。各类碳市场分别覆盖了1—7种温室气体,碳排放量分别占其所在地区碳排放总量的18%—85%,碳排放总量约占当前全球碳排放总量17%,年度配额上限从500万到4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不等。

2022年,全球主要碳市场成交额近8500亿欧元,其中欧盟碳市场成交额超过7510亿欧元,价格一度近100欧元/吨。

不仅在成熟度、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等方面,中国碳市场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存在差距,同时还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梅德文介绍:

一是《巴黎协定》下国际统一自愿碳市场将会建立(SDM机制)。

《巴黎协定》是由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是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的统一安排。其已于2015年12月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实施。

在其条款6.2和条款6.4,确定了两种不同的自愿合作机制。其中,条款6.2条为合作方法,是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的合作方法,减排量超过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国家将额外的减排量出售给未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国家;条款6.4为可持续发展机制,是一个由联合国专门机构监管的国际碳减排信用市场,允许国家之间交易碳减排信用。

对中国而言,借助SDM机制,一方面,在减排成本低的时候,可以通过国际碳市场获得减排所需资金、技术;另一方面,当未来减排潜力减小、边际减排成本不断上升后,可以通过国际碳市场来履行自身的强制减排责任,从而在整体上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为部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争取时间和减排空间。许多国家已经开展针对第六条的能力提升、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等试点项目,但中国还未见到。

二是行业减排机制的建立。目前,第一个行业减排机制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机制(CORSIA)已经建立,其是国际民航组织建立的、为全球航空业设定统一的减排目标以及实施方案、方法的市场化减排机制。CORSIA是行业层面推动全球碳市场联通的重要尝试,将使欧盟、北美、中国乃至全球的碳市场通过多种自愿减排抵消机制在某种程度上间接连接起来。

三是构建全球统一的自愿减排碳市场的探索(ICVCM机制)。ICVCM于2020年9月成立,目标是提升自愿减排(VER)市场的规模化和效率,以便实现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目标。其目标是基于产品和市场的双重雄心,一是建立一个新的、超越现有所有自愿减排标准的高质量和高诚信的自愿减排标准(CCP原则);二是要改变现有自愿碳市场分散、不透明和小规模的状态,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高透明度、高流动性的自愿碳市场,实现自愿减排信用在全球的大规模交易。

四是2023年7月10日,欧洲理事会通过了欧盟《新电池法》相关协议,将规范在欧盟销售的所有类型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这标志着供应链碳管理正式拉开序幕。

五是2023年4月25日,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这标志着CBAM走完了整个立法程序,已经“正式通过”。碳关税的征收对我们国家有三个重要影响:一是倒逼中国企业采取措施降低自身碳排放;二是促使我国碳价上涨;三是可能促使制造业转移。梅德文认为,在国际碳市场碳交易套利、国际民航碳交易体系即CORSIA、欧美即将推出碳关税CBAM与减少通货膨胀法案IRA、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机制即SDM机制将要启动、国际自愿减排市场机制ICVCM陆续推出的背景下,全球自愿碳交易市场有望大致形成一体化,我国自愿碳市场也必将走向市场化、金融化和国际化。

利好新能源发展

图片

值得一提的,碳市场的建立与成熟,对中国新能源发展也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1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介绍,2023年,中国出口机电产品13.92万亿元,增长2.9%,占出口总值的58.6%。其中,“新三样”产品(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了29.9%。另有数据显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接近一半在中国,全球新能源汽车一半以上行驶在中国,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来自中国。

1月25日,国家能源局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中国的贡献超过了50%。过去十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了60%和8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

“如何把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更好,至少还需要两个条件,第一,长期稳定的预期,第二,长期发展的资金。”梅德文说。

同时,梅德文还强调,“碳市场可以为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一个长期预期,一个类长期资金,为中国碳中和起到引导投资、稳定预期、发现价格、降低成本、规避风险的作用,从而促进中国碳中和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

而对于中国碳市场的未来发展,梅德文认为未来将发生九个“转向”:

1.碳减排从软约束转向硬约束,即碳配额发放从松转向紧,转向绝对总量减排。

2.碳核算核查方法从排放因子法、碳平衡法转向直接测量法,以达到可比性强、准确性高、实用度高的目的。未来将建成碳监测评估体系,监测网络范围和监测要素基本覆盖,碳源汇评估技术方法基本成熟。

3.市场参与主体由控排企业为主转向控排企业、非控排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并重;

4.交易品种从现货为主转向现货、期货和生品并存;

5.配额分配方式从免费发放转向有偿分配;

6.重点控排行业从发电等八大行业转向排放量达到一定标准的排放设施(如火电厂、炼油厂和航线等);

7.金融机构从代理开户、结算等中间服务转向交易、做市等主动行为;

8.中介服务机构从提供咨询、监测等服务转向挖掘、分享和套利等主动行为;9.市场格局从不同区域市场转向统一全国市场,从国内市场为主转向国际市场对接。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