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与绿色复苏已成为全球新共识。
12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呼吁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2020)》显示,环境问题首次成为世界经济论坛成员最关注的长期风险。与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气候变化的风险是长期累积的,这意味着全球气候危机的持续时间与破坏力可能远超此次疫情。与此同时,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气候变化可能是未来10年各国央行压倒一切的主题。
全球各国纷纷作出行动。当前,全球已有部分国家和地区率先实现了碳中和,部分国家和地区已将碳中和目标写入法律或在立法进程中。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陆续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应对气候变化决心坚定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这个目标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定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CBI中国区总经理邵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重大宣示不仅会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这一重大宣示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的气候行动一直备受国际关注。主动提出加强国家自主贡献以及碳中和目标,是对国际社会关注的积极回应,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制定实施更有力度、更具长期性的减排目标,既有助于强化国内产业升级和环境治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在当前世界局势中通过推行气候外交谋求多方合作,与世界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第二,碳中和目标的设立将引发中国的经济、能源、技术、政策体系的重大变革。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彰显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中国当前仍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碳排放总量较高,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依赖度仍较高。2019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在经济发展、能源结构、技术革新、气候政策等各方面都需要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以实现科学的碳中和路径,对中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第三,低碳和零碳行业将迎来发展利好。要实现碳中和,必须从排放端和减排端双向着手,才能按时按计划高效完成目标。从中国目前的碳排放结构看,能源和交通领域是碳排放大户,未来必须要大幅削减化石能源的使用,才能从排放端助力达成碳中和目标。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可再生能源未来的发展迎来重大利好。中国在风电和光伏领域的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未来40年内,风电和光伏的装机容量还将进一步扩张,以弥补化石能源淘汰带来的能源需求缺口。另外,氢能等新兴绿色能源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窗口期。从减排端看,碳中和必须通过对生态环境产生负排放的项目进行碳抵消。诸如碳汇、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等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项目将迎来发展利好。
第四,高碳密集型行业或将面临生存大考。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中国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未来对碳排放的监管和减排政策都会趋于严格,碳排放成本增加,高碳行业的政策扶持也将进一步削减,这将大大压缩高碳密集型行业的未来生存空间,削弱行业竞争力。同时,高碳行业在未来面临的政策风险和不确定性将增加,资本市场对高碳资产的投资力度将降低,这将进一步加剧高碳行业资本运作压力,制约其规模扩张和运营。
可借鉴美欧碳中和政策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作为世界上主要碳排放国之一的美国,其当选总统乔·拜登通过社交媒体宣布,他将在2021年1月20日上台后立即宣布美国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与世界各国一同应对气候危机。有消息称,他还设立了一个小目标,即在2050年之前实现美国的零碳排放。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主要的碳排放国家之一,承诺于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及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王遥向记者表示,美国和欧盟纷纷承诺将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两方将加大在可再生能源在内的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的投融资支持力度,两方也将出台相应政策以助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气候变化系全球性议题,美欧的碳中和承诺也将对中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和欧盟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体系,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自上而下”地推动我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欧盟和美国相关环境法律体系较为完善,实践经验丰富,我国可以从中吸取经验,进而推动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另一方面,实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技术创新与资金支持。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经验,而美国和欧盟作为发达国家,在碳捕捉等技术创新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可以通过技术合作,实现相关领域互通有无和共同开发。
王遥指出,碳中和目标的确立使得金融机构越发关注气候风险,具备资金回报能力的优质绿色低碳项目将吸引更多投资机构和投资者。随着绿色金融等在国际上的逐步发展,中国的绿色企业和产业可以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助力我国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中美欧气候合作存在空间
“中美是世界上主要的碳排放国,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展开合作,有助于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实现《巴黎协定》的相关目标。”王遥对此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应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原则和框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美应遵守《巴黎协定》,制定各自的减排计划和目标,并按部就班进行,承担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二,在政策制定、完善立法、绿色技术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中美欧可以在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的监管环境发生改变。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使用方面展开合作,充分发挥绿色技术在节能减排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推进各方减排进程。
第三,在绿色金融领域展开合作,为绿色项目融资。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金融支持,中美欧可以在绿色金融领域展开合作,充分发挥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项目和企业。此前,美联储宣布加入央行绿色金融网络(NGFS),中美两国可以在这一国际合作平台上深化合作,进一步推进两国在绿色金融及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
第四,发挥大国担当,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目标。中美欧三方应发挥大国担当,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在海外投资过程中支持可持续基础设施和可再生能源等建设,合力推进《巴黎协定》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