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新闻动态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中国碳价(CEA)连续两日破百创历史记录!剖析碳市场五大现状,八大发展方向

>2024-5-28

图片

图片

来源:全国碳交易从2023年7月开始,碳价一路走高,已经连续多个交易日超过80元/吨。4月24日中国碳价首破百元大关,刷新记录!图片

天津大学张中祥院长指出,这是5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1、相比上一履约周期,履约时间提前了一个月左右。《关于做好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相关工作的通知》,确保2023年11月15日前本行政区域95%的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12月31日前全部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的要求是,2021年12月15日17点前本行政区域95%的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

2、根据碳试点和全国碳市场第一履约周期经验,参与交易的企业主要以履约为目的,成交量存在明显履约驱动现象,随着第二履约期清缴履约工作的全面展开,控排企业的履约配额需求激增。

3、碳配额供给收紧。第二履约期发电企业配额分配基准值下调,使得更多控排企业出现配额缺口,导致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

4、惜售,因为重点排放单位持有的2019—2020年度配额、2021年度配额和2022年度配额均可用于2021年度、2022年度清缴履约,也可用于交易,且现有配额存量有限和预期未来配额进一步缩减的情况下,重点排放单位出于未来履约考虑,会更加珍惜自己的配额而选择惜售。

5、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供应有限。市场上留存的CCER估计只有一千多万吨,张中祥特别强调,CCER重启后,也不可能有新签发的CCER满足企业第二履约期配额抵消。

碳市场八大发展方向

1、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梯次纳入其他行业

预期全国碳市场将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十四五”期间率先纳入水泥、民航、电解铝行业,“十五五”期间梯次纳入钢铁、造纸、玻璃、石化和化工等行业。

预期全国碳市场将于“十四五”期间率先纳入水泥、电解铝和民航三个行业,碳市场覆盖的企业数量由当前2200余家提升至3500余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由50亿吨上升至约64亿吨,覆盖排放量在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占比将由42%提高至53%。配额成交均价预计突破105元/吨,CCER成交均价预计突破80元/吨。

“十五五”期间将梯次纳入钢铁、玻璃、造纸、石化和化工等行业,到2030年底,全国碳市场年覆盖企业数量将提升至约55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突破86亿吨,在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占比提高至74%左右。配额成交均价预计突破200元/吨,CCER成交均价预计上升至150元/吨。

随着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影响力将显著提升。图片图片

2、优化配额分配方法,逐步引入有偿分配

当前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案发布时间和配额发放到账日期比较滞后,降低了企业制定配额交易计划的长期预期。预计全国碳市场将在2025年前彻底转变溯往配额“事后”分配的机制,2024 年起建立未来 3~5 年的配额分配机制,增强配额分配预期性。

预计全国碳市场将于2024 年起在发电行业首先引入配额有偿竞拍机制,初期竞拍比例为 5%~8%,并逐步提高该比例。同时完善配套制度标准,明确配额拍卖形式、成交规则、准入规则、实施平台、拍卖频次等要点,并逐步建立基金库将拍卖所得用于支持企业碳减排、碳市场调控和碳市场建设等。

3、履约机制优化调整,明确配额结转规定

预期全国碳市场履约机制将进一步调整,配额预支机制或将取消,2024年有望明确结余配额结转规定,为企业碳资产管理提供长期预期为降低配额短缺企业的履约压力,2021年、2022年配额分配方案创新性提出配额预支政策。

预计2024年及以后全国碳市场将取消配额预支机制。此外,配额结转机制是碳市场配额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结转规定对未来碳市场配额供需、配额价格等均将产生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表示,碳价上涨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碳价突破100元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旨在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和担当;另一方面,碳价经过两年多的阶梯式上涨,在为控排企业提供缓冲期的同时,也在鼓励绿色经济的发展,表明我国坚持走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坚定道路。”

“2022年我国光伏组件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70%,但国际上曾对我国光伏产能的问题提出质疑。通过碳价上涨的方式,正好可以对外打消疑虑,说明这些产能是应对气候变化所必需的基础。”施懿宸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4月份并非碳交易履约期,并且交易量也未明显放大。对此,施懿宸认为,“履约期在年底,企业不会这么早履约,而且还是在碳价持续走高的情况下进行,所以交易量不大是正常现象。碳价的上涨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战略性的考量,是一个向外界传递的信号。”

CCER将进一步助推碳价上涨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我国目前碳价已站上100元的关键节点,但对比欧美碳市场的价格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合理推动我国碳价上涨,与国际接轨,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据了解,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的全面重启或许能加快这一进程。

施懿宸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CCER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激励更多非控排企业自主参与减排行动中,不仅能促进我国碳市场交易更为活跃,也可以提前为未来欧洲征收碳边境税作准备。项目方法学如果符合国际认证,一些有出口业务的公司也可以将自己的CCER项目放到国际碳汇市场交易。

施懿宸认为,尽管目前光伏行业还没有相关的方法学,但鉴于我国光伏行业在全球市场的绝对市场占有率,业内外对光伏的方法学推出有较高的预期,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是推动碳价上涨的一个因素。

不过,方法学如何与国际接轨,推进我国的CCER项目参与国际市场交易,还存在一些挑战。施懿宸表示:“当前我国有一些创新的CCER项目,相关的方法学还不被国际所熟知和认可。如果相关的CCER项目想要在国际上交易,就需要方法学对标国际标准,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我国CCER项目走向国际,同时也利于国际参与我国的CCER市场,属于一种双赢。”此外,施懿宸建议,第三方机构的认证资质也需要得到国际认可,这样可以既提升项目的国际信誉和权威性,促进国际交易;同时也有利于机构本身的国际化进程。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