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应用场景研究

>2020-12-28

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发表讲话,他表示在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在绿色金融中的运用前景非常大,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探索利用金融科技发展绿色金融,在已取得改革试验区内绿色金融科技融合经验的基础上,与金融科技公司在内的各方加强合作,动员更多社会资本支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1]。同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2020新时代金融发展峰会上也指出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场景的科技创新应用,提高绿色金融科技领域监管能力。

 

一、绿色金融科技的定义和发展背景

 

1.绿色金融科技定义

 

绿色金融科技是新兴交叉领域,目前尚未有权威的定义,根据《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对金融科技的定义、《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绿色金融的定义,本文将绿色金融科技定义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为服务于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提供技术支撑,即利用金融科技工具提升环保、低碳、节能、清洁能源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金融服务能力,提升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水平。

 

2.绿色金融科技发展背景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让全球开始注重发展金融科技来便利化金融交易,应对潜在风险,尤其是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中国通过政策引导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并探索推动信息科技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水平。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云计算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运用;同年8月,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强调要推动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培养新型业态,提升金融领域数据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加快信息网络新技术开发应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成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强调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入融合运用;2017年12月,工信部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推动智能产品在金融领域的集成应用。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金融科技定义,并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使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发展目标。

 

图 1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进程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作为“顶层设计”构建了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中国绿色金融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经过多年市场实践,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也暴露出绿色识别成本较高、各主体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产品创新有待加强、优惠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新兴科技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绿色金融的发展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将金融科技运用到绿色金融领域的需求愈发强烈,由此衍生出绿色金融科技的概念。特别是近年来,为解决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有关部门相继发布政策。2018年9月,证监会发布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版),要求上市公司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2018年11月,证监会《绿色投资指引(实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投资,并主动适用已公开的行业绿色标准筛选投资标的;2019年3月,发改委等七部委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划分我国绿色产业边界,在该标准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发布《关于修订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和《绿色债券目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统一绿色标准。绿色金融标准的逐步统一,以及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增强,为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结合奠定良好基础。

 

二、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应用场景研究

 

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在金融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共同致力于在提高金融服务易得性、发展普惠金融、拓展项目融资渠道和加快资金周转效率的同时,提升防范风险能力,这些共同点为双方进一步有机融合提供了可能。本文主要从个人、企业经营、市场和监管三个层面,探究应用金融科技服务绿色金融发展的可能性场景。

 

1.金融科技引导个人参与绿色金融实践,赋能低碳生活方式

 

发展金融科技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支持普惠金融发展,运用金融科技有利于引导个人参与绿色金融发展。目前的常见做法主要是依托银行系统或者金融科技公司支付账户,建立对应的个人碳账户,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金融科技对用户绿色低碳行为进行精准刻画,实时转换成相应的节约碳排放量数据。衢州江山农商银行以设立个人银行碳账户为基础,建立个人客户端的绿色金融指数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个一级维度:绿色支付、绿色出行、绿色生活,将线上支付节约的纸张、节约的水电能耗和使用低碳出行工具换算成相应的碳积分,并且兑换不同价值的生活用品,对用户形成循环激励,帮助养成长期低碳生活习惯[2]。

 

基于金融科技与个体用户之间结合的便利性,在未来可以考虑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快速识别并计入更多的个体低碳生活指标,用于设计绿色金融产品;此外可以探索个人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在建成云端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后,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梯度制定个人碳排放标准,引入个人碳账户参与交易,进一步扩展碳市场交易范围。

 

2.绿色金融科技助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绿色供应链金融作为近年来大型集团经营的新兴业态,逐渐发展出成熟模式,例如“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等。按照流程,首先需要按照统一标准,由第三方评估供应链从原材料生产和采购到制成品的运输、销售,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目标。对于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基于区块链技术,引入环保机构、银行等外部监督机构,共同上链。由于绿色项目经常出现的期限错配问题,银行可以根据绿色供应链的业务指引,提供特色金融工具,接受无形资产、环境权益、应收账款和票据等多种形式标的进行质押融资,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向供应商等各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3]。

 

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在绿色产品包装上植入传感器芯片,可以实现交易信息和产品从源头到消费者手中的可追溯性,以及多节点参与方共同记录,保证了交易信息的不可篡改。最后点对点的架构实现了区块链上任何两家绿色企业都可以迅速发起交易,减少了传统途径中必须通过核心企业交易带来的时滞。高度的可扩展性也确保了随着业务延伸,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企业作为节点加入到区块链中,有利于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长期稳定发展。

 

3.绿色金融科技破除市场信息孤岛,打造智能型全服务平台

 

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代表的部分地方省市,正在积极探索构建“一站式”绿色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平台。这些平台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底层架构,基于一定的评价办法,向企业用户提供了绿色身份评估及认证、绿色政策查询、银企融资对接和绿色金融产品发行等服务,较好解决了绿色项目信息不对称、评估认证标准不明确的问题。贵安新区结合自身大数据产业基地的优势,建成了以“绿色金融+大数据”为特色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动态管理包括“绿色项目认证”“绿色金融产品服务”“财政支持激励政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在内的四大模块,并且能够实现根据平台运行实际,不断修正相关绿色认证标准细则[4]。

 

考虑到绿色项目大多具有投资回收期较长的特点,与部分个人的长期投资意愿以及养老保险端资金长期投资意愿相匹配,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绿色金融“一站式平台”资金供给渠道,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分析用户需求,定制和推荐符合其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的绿色债券、绿色证券投资组合等投资品,吸引社会各方力量,最大程度地覆盖不同服务对象。

 

4.绿色金融科技提升监管效率,提高管理准确度降低行政成本

 

目前,国内绿色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经验较为缺乏,已有的征信平台依然处于数据收集渠道相对狭窄、各区域割裂使用的状态。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覆盖跨区域企业的绿色征信体系,差异化确定企业融资成本是一种潜在选择。大数据不仅可以梳理分析企业的日常经营数据,也会收集“非常规数据”,如互联网上的相关新闻、社交媒体上的相关评价等,合理确定各部分权重,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算法,综合刻画企业绿色行为,更加精确绿色信用评分并定期调整对应的贷款利率,为下一步定期动态调整绿色项目库提供空间[5]。

 

绿色信贷是我国绿色金融的主要产品之一,未来可以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底层架构,建立受央行监督的绿色信贷管理平台。系统通过大规模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自动识别是否属于绿色贷款,并且与人工评估结果比对,不断积累数据来提高精准度。下一步,可以考虑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发行后,完善平台的信贷追溯功能,对每一笔贷款的实际用途进行实时溯源,确保准确使用在绿色产业。

 

三、政策建议和方向展望

 

1.积极开发更多金融科技应用于绿色金融的场景

 

目前来看,我国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融合发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与金融实践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因此,建议进一步鼓励相关各方,聚焦绿色金融需求、相关绿色标准确定、畅通引入养老、保险等长期资金渠道和信息披露机制等问题,从多个层面出发,在政策框架内积极开展金融科技创新。其次,各地方可以参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的绿色标准案例,从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和区位实际出发,不断修订绿色认证标准,逐步实现绿色项目本土化,绿色项目识别精准化。最后可以基于绿色征信体系,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着力优化绿色金融服务流程和风险管理架构。

 

2.提高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

 

目前国内部分地方已构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以金融科技为依托实现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数字化功能,但部分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存在功能重复、项目进入退出机制不完善以及跨区域对接通道阻塞等问题。因此,建议在顶层设计的通用性、普适性标准下,总结成功试点经验,逐步推出和完善国家级数字化绿色金融服务一站式平台,建立起高度智能化的绿色金融交易市场和信息共享平台,探索保留地区差异化功能,破除跨区域标准化不完全统一带来的对接难问题,确保不重复建设,集中力量提高平台的功能覆盖水平,助力绿色金融科技深度融合。

 

3.强化绿色金融科技风险管控

 

金融科技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业务规模扩张迅速,但是风险内控和外部监管体系相对不健全。在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过程中,为了防止潜在的资金空转、“洗绿”等问题,需要落实央行金融科技监管要求,在基础制度层面,逐步建立绿色金融科技监管基础体系,明确金融科技安全底线,实现绿色项目多层次有序推出。同时,需要加强各部门监管协调能力,由于绿色金融科技属于新兴交叉领域,相关监管部门在落实主体监管责任的同时,逐步探索建立多业态融合创新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 发展绿色金融 促进低碳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的视频演讲
[2] 衢州市智慧支付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 衢州市人民政府.2018-08-29
[3]钱立华,鲁政委,方琦绿色供应链金融三大发展模式 [J].中国银行业, 2019(08):78-79
[4] 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自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
[5]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作者:

刘建飞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黎   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谷含荑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