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IIGF观点 | ESG支持建筑绿色化发展

>2020-12-20

建筑是主要能耗部门,且建筑绿色化发展是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愿景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一方面建筑绿色化投融资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即缺少有效的投前信用评估和投后信息披露机制,另一方面增量成本和收益不联动,导致难以获得差异化融资支持。引入ESG理念,可从体系端建立建筑绿色信用指标和信息披露机制,从资金端通过ESG理念引导资金支持建筑绿色化项目,弥补建筑绿色化投融资缺口。本文对ESG如何支持建筑绿色化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建筑绿色化;绿色金融;ESG

 

一、绿色金融支持建筑绿色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建筑绿色化发展是国家实施生态文明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做出重要承诺:中国将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当前中国建筑运行总能耗约为10亿吨标煤,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2%,未来建筑仍然是最具节能减排潜力的主要能耗部门[1]。2020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60%,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取得积极成效的建筑绿色化发展目标[2]。

 

(一)建筑绿色化发展的绿色金融供给侧支持

 

在标准规范方面,截至目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改委相继印发的绿色金融标准均将绿色建筑建设、绿色建材生产、绿色建筑购买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纳入绿色产业/项目范畴。逐渐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为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释放了积极信号。

 

表1 现行绿色金融标准中绿色建筑有关内容

 

在融资规模方面,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代表的绿色金融工具在实践领域的运用取得一定进展。

 

绿色债券实现对绿色建筑的定向支持。截止2019年,中国企业发行绿色建筑投向的绿色债券25只,累计发行规模382.4亿元,主要投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其中投向公共建筑与住宅建筑建设的债券占大多数。

 

绿色信贷与绿色建筑发展形成联动。截止2020年三季度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1.5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6.3%,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贷款为5.56万亿元。同年三季度末全国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16万亿元。根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三五规划”对绿色建筑的强制性要求[6],约半数地产项目可满足绿色金融标准中绿色建筑要求,对应贷款可视为绿色贷款。

 

其它绿色金融领域正积极探索绿色建筑支持路径。北京市率先推出绿色建筑性能保险,以市场化手段推动绿色建筑建设达到运行评级星级标准,推进绿色建筑由绿色设计向绿色运行转化[4]。青岛市推出超低能耗建筑性能保险,促进建筑物达到超低能耗建筑指标要求[5]。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为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支持绿色建筑提供更多可能。

 

(二)绿色金融支持建筑绿色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目前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与绿色建筑发展的资金需求仍然存在严重不匹配的问题。银保监会统计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领域信贷规模非常小,根据2013-2017年区间的数据统计来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信贷占比仅1.62%。根据CBI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募集资金用于绿色建筑的绿色债券规模超5400亿元人民币,占比约30%,而中国这一比重仅3%,是全球的十分之一[3]。

 

成本收益不联动抑制优质项目投融资。但是目前一方面环境社会效益难以量化的方式进行内生化衡量;另一方面当前建筑经营现金流主要与区位、市场等挂钩,环境和社会效益无法有效与正向现金流量形成联动。导致增量成本无法实现对等增量效益,拉长了投资回收期,影响了市场积极性。因此尽管目前绿色建筑已成为强制要求,但大多数都是一星级水平,而未强制要求的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仍然少之又少。

 

房地产融资监管政策趋紧。在“房住不炒”大背景下,银行对于房地产融资实行“限额融资,好中选优”等原则,房地产融资持续收紧。按照当前监管规定,地产项目无论是否绿色建筑均纳入统一管理口径,导致金融机构无法为绿色建筑提供差异化金融支持。

 

项目主体信用能力弱。对于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当前建筑节能绿色改造主流模式,而该类模式下的项目实施主体为节能服务公司,以轻资产运营的民营和中小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弱。银行出于风险考量,现有授信机制重点关注主体规模和抵押品,导致现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难以获得金融支持。

 

缺少非财务能力识别机制。一方面当前银行由于缺乏对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无法识别优质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项目,而当前绿色建筑标识管理改革,仅依靠预评价标识无法充分保障建筑预期绿色效益实现。另一方面,银行未建立对主体非财务能力和信用品质的评价机制,无法评估主体绿色信用能力,增加了项目实施的不确定性。

 

二、 ESG视角下的建筑业绿色焦点

 

(一) ESG标准与评价体系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是基于价值的评估三要素,其目的是获取财务信息以外的公司绩效表现,进而评估其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中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是否完善等。ESG弥补了企业财务报表无法向管理层和投资者传达公司声誉、品牌价值、战略规划、产品安全、企业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非财务信息的不足,通过对涉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的信息分析,能够更加全面的评估公司的管理能力、可持续发展水平和风险。

 

当前国际上ESG标准和框架主要涉及三种类型:一是各国政府和交易所制定的有关ESG信息披露的指引及要求;二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布的ESG相关指引,例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PRI)等;三是指数公司、评级机构等三方机构制定的ESG评级标准,如MSCI的ESG评级标准等。在可持续投资中,这些标准都可以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被投资者所应用。

 

对于建筑业,企业主体的ESG表现将是可持续投资关注的关键问题。企业的ESG表现可反映企业在非财务方面的整体信用品质。具体实践中,建筑企业拥有许多针对ESG问题的解决方案。环境方面,涉及的关键议题包括设定碳减排目标、提高能源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立绿色供应链、推动绿色建筑业务等。社会方面,建筑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关乎到几乎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政府等。公司治理方面,ESG标准与董事会、目标设立、业务和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等相关议题相关[10]。

 

国际上也制定了专门针对建筑行业的相关标准。全球最大的养老基金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和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学者合作成立的全球房地产可持续性标准(GRESB),致力于评估全球房地产在ESG方面的绩效表现。作为一种评估房地产投资管理是否符合可持续标准的工具,GRESB的主要使用者是房地产基金以及资产管理机构。GRESB的设立为房地产业的ESG相关信息披露提供了披露依据,为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和投资人开展可持续投资提供了投资参考,同时也为国内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引导方向。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850个机构正在使用GRESB评估体系来评估旗下不动产的可持续状况,覆盖的资产价值超过3.7万亿美元。

 

(二)气候与环境风险分析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目前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共同占据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36%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两者必须在未来变得更加绿色环保,才能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到2030年前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70%的潜力在建筑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绿色建筑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等技术方向等已明确被列入到绿色金融支持的目录中,对于房地产企业可持续观念和绿色建筑建设的需求在不断提升。

 

与之相伴的是,建筑业的绿色转型也带来一定增量成本压力,企业信用风险增加。从宏观视角来看,当较大比例的建筑公司受环境政策影响时,其总增量成本较大,导致出现大面积违约,此时商业银行坏账率会大幅增加,进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在金融市场产生内部溢出效应,而且会通过外部渠道对宏观经济形成冲击甚至爆发金融危机。当商业银行坏账率大幅增加时,其所面临的困境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崩溃并将风险传导至实体部门,进而造成GDP下降。从微观视角来看,建筑绿色转型会提高企业的信贷利率,增加信贷成本,进一步对其未来现金流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增量成本和信贷成本会削弱建筑企业的还款能力,银行方面将面临更大的违约机率。

 

对于建筑业的绿色转型风险,气候与环境风险分析工具能够提供较好的支持作用。2020年9月,NGFS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综述》和《环境风险分析方案案例集》(以下简称“《案例集》”)两份环境风险分析领域的重量级的文件,其中《案例集》详细地介绍了当前三十多家世界上领先的金融机构、学术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所开发的环境风险分析的方法学、模型工具及其应用案例,为各金融机构在开展针对自身面临的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时提供了重要参考[7],[8]。

 

三、ESG支持建筑绿色化投融资的机制

 

(一)ESG评价能够引导更多资金流入建筑业

 

基于ESG评价,投资者可以通过了解建筑企业的ESG绩效,评估其投资行为和企业(投资对象)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贡献。由于ESG理念代表的是相对绿的概念,相较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对绿色产业没有严格的范围定义,而是通过ESG评价帮助投资者筛选出相对绿色的企业主体进行投资,因此ESG投资的行业覆盖范围能够包含整个建筑行业。而这对于开展绿色建筑或已经开展绿色转型的主体意味着更多融资机会,他们往往能产生一定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环境方面的突出表现为其整体ESG得分带来正向影响,进而可以吸引到更多投资者进行投资。

 

基于Morningstar晨星可持续投资研究团队首份“全球可持续投资资金流向报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引起的市场抛售中,全球投资人对ESG的需求强劲,亚洲(不含日本)ESG基金第一季净流入创新高。根据晨星基金统计,2020年第一季,全球整体基金市场净流出3,847亿美元之际,可持续型基金净流入456亿美元,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重视ESG投资[9]。未来,随着ESG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逐步主流化发展,ESG投资将更广泛的被资管机构和投资者所应用,这也将给建筑业绿色转型带来更多资金流动。

 

(二) ESG纳入信用模型能够实现利率差别化定价

 

将ESG纳入银行信贷体系有助于实现建筑项目的利率差别化定价。一方面,建立以ESG为基础的授信机制,能够针对企业ESG绩效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的信贷主体与项目差异性审批流程、额度数值以及利率水平,从而有意识地减少对污染性和高碳项目(资产)的投资,引导更多资金流入绿色项目(资产),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ESG纳入信贷流程是在原有以财务绩效为核心的风控模型基础上,加入非财务指标能够更为完善地构建信用分析体系,从而甄别并筛选出优质产业标的,进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自发性投入到高质量产业,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

 

中财大绿金院三优信用模型2.0实证结果显示,其他设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信用模型中加入ESG因子能够有效针对评估主体的违约或降级进行风险预警。信贷流程中纳入ESG因子将弥补传统风控模型中使用单一财务指标进行公司信用评估的局限性,从而提高银行机构的风险辨别能力和预警能力,强化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进而产生实际经济效益。通过完善商业银行的信用评估体系,也有助于更好为建筑业提供信用融资支持。

 

(三)环境压力测试能够加强绿色建筑风险管理

 

通过落实建筑行业的环境压力测试,有助于金融机构识别建筑绿色化带来的信用风险,解决绿色增量成本问题。根据中财大绿金院对兴业银行湖州地区的绿色建筑行业开展环境压力测试的研究结果,尽管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会带来信用风险加大的影响,但假设未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的增加的情况下,绿色建筑项目的资本成本会减少、风险价值(VaR)会降低。

 

进行气候与环境风险分析,金融机构可以发现环境风险的风险值,及时调整资本结构,降低资本可能被过度分配给更高的风险活动的可能性,防范和管理由环境因素所带来的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强资产内部管理与控制。同时,将环境风险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将有助于金融弥补传统风险管理体系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其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预警等能力,避免因环境因素而导致其他金融风险,提升自身经营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 企业建立ESG理念有助于促进绿色建筑增长

 

企业通过将ESG理念纳入公司治理和文化,将有助于促进绿色建筑存量的增长,推动整个行业更好实现绿色转型。ESG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通过创造价值共享的机会,为企业带来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共赢。在面临外部风险时,基于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企业将有能力抵御外部风险,获得更多机遇与机会,提高企业绩效,从而推动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ESG理念能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品牌形象,将企业价值传递给股东、客户、员工等利益相关方,有助于企业维护股东信心、客户关系、公司价值观以及供应链关系,建立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度。

 

通过分析已经开展ESG能力建设并披露ESG相关信息的建筑企业,我们发现ESG表现好的建筑企业通常会更注重自身在建筑绿色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增长。这主要是因为对建筑企业而言,建筑绿色化是环境表现的重要体现。而关注自身ESG发展的企业未来也会因此投入更多资本到绿色建筑领域,以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ESG支持建筑绿色化投融资建议

 

(一) 将ESG评估纳入金融机构主体信用评估体系。

 

建议金融机构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产业的ESG表现纳入主体评估体系中。拥有更优ESG表现的主体通常具有更丰富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项目经验,有助于保障项目预期效益如期实现,降低项目风险,提高金融机构项目贷款积极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能够通过ESG评估机制,筛选出一批优质的绿色建筑领域主体,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更好地提供绿色金融支持。

 

(二)完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产业企业ESG评价标准

 

完善的ESG评价标准有助于识别和筛选出更优质的企业主体。针对建筑绿色化产业,建议住建部等有关主管部门牵头金融等多个部门合作定制建筑领域ESG评估体系,并完善评估机制,强化对优质主体的识别能力,便于金融提供差异化支持。其中环境方面表现可由主体在该领域的业绩经历、技术实力、环境合规、绿色产品等方面评估依据构成。社会责任表现可以客户关系、员工关怀、供应链关系等对内对外和产业上下游关系作为评估依据。在公司治理方面可以管理层履历、公司EHS制度建设、信息披露质量等为评估依据。

 

(三)推动实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产业ESG信息披露

 

建议主管部门搭建ESG信息统一披露平台,建立ESG信息强制披露机制。对内来看,有效的信息披露可帮助优质企业获得更多金融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定期披露信息的要求也可倒逼企业改善ESG表现,提升企业竞争力。对外来看,信息披露可为市场提供更多有效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以更好地推动绿色金融支持建筑绿色化发展。

 

(四)开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领域的环境压力测试

 

尽管建筑绿色化可带来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然而其增量成本亦不可忽视,因此在鼓励金融支持同时也要注意加强相应风险管理。建议金融机构开展建筑业环境压力测试,并将环境风险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从环境和经济两方面综合评估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等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2020年),2020年

[2]    住建部等七部委,《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2020

[3]    郭海飞王东升,全球绿色债券30%投向绿色建筑,中国仅3%未来发展空间巨大,2020

[4]    证券日报,人保财险北京分公司签发全国首单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 2019

[5]    青岛日报,全国首单超低能耗建筑性能保险落地中德生态园, 2019

[6]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三五规划,2017

[7]    NGFS. Case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RiskAnalysis Methodologies. 2020.

[8]    NGFS. Overview of Environmental RiskAnalysis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2020.

[9]    MorningStar. Global Sustainable FundFlows Report. 2020.

[10]  施懿宸, 李雪雯. 房地产业ESG表现分析及未来可持续发展趋势. 2020.

 

作者:

 

施懿宸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讲座教授;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

包   婕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研究员

梁楠楠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研究员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谷含荑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