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专家观点 | 国研中心周宏春解读碳交易市场:应该有政府干预,目的是防止过度炒作!

>2021-7-21

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从历史排放积累角度看,西方国家的碳排放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远超中国。但中国碳排放增长率很快,近年中国人均碳排放已与欧盟国家差不多了。有关研究表明,2019年,中国人均碳排放达6.97吨,欧盟国家(西欧加东欧28国)人均6.95吨。当然,从人均能耗来看,中国比西方国家还要低得多。2020年中国人均能耗为3.5吨标准煤,而西方国家人均一般在6吨标准煤以上,欧洲国家一般是8吨多标准煤,美国是10吨标准煤(最高时是11吨标准煤以上)。所以,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均能耗还要增加。碳达峰是2030年,这是党中央已经明确提出的。因为我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消耗1吨标准煤排放2.7吨二氧化碳(我看不到不同的排放因子),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要小得多,所以虽然中国的人均能耗低,但人均碳排放高,这主要是由能源结构决定的。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主动提出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转变发展方式方面,中国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有一些初级原材料和低端产品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十四五”要高质量发展,此前中央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需要我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粗放的发展方式不仅资源消耗大,而且环境污染严重。所以,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中央领导以及生态环境等部门提出了以碳达峰为总抓手,以此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要减污降碳协同,使生态环境更美好。

第二,调整能源结构方面。中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按照现在的煤炭储存量和开采速度,煤炭大约还可以开采五十多年,并不能永续支撑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所以要及早调整能源结构,做长期规划。另一方面,中国油气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很高,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了72%,天然气最近几年的对外依存度也增加很快,2019年已经超过45%,也就是说从煤炭向油气转型的路径,在中国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油气能源对外依存度很大,存在能源安全隐患。

第三,保障能源、粮食安全等方面,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壤利用方式,既增加碳吸收,又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三方面是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质和必要性。有专家在讨论气候升温,但气候升温只是一个短期问题,而不是中长期的问题。

国际上将碳排放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碳,比如煤、天然气、石油;第二种是过程排放的碳,比如炼钢过程或者是居家用电过程中排放的碳;第三种是生物生长吸收或排放的碳,这种类型的生物碳是不需要人去干预的,不需要减少的。我们需要减少的是燃烧排放的碳和过程碳。从国内看,森林和草原的吸收的二氧化碳大概是10亿吨左右。如果农田土壤不板结,冻土区的土壤不受扰动,可能会吸收更多的碳。森林和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最多能吸收20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最大的天然碳汇[1]是海洋,海洋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陆地同类品种植被的8倍,还有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保存的时间可以达到500年,海洋未来是很重要的碳汇。

减少燃烧过程中排放的碳需要调整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指出,“当前我国氢气产能约4100吨/年,产量约3342万吨。从生产原料上看,主要包括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工业副产气。其中,煤炭制氢产量最大,达到2124万吨,占比63.54%。”煤炭制氢的最大优势在于成本低,但伴随煤炭制氢而来的高排放问题不可忽视。氢是危险品,目前氢能储运方式包括常温高压气态氢、深冷常压液态氢、深冷高压超临界氢、带压固态储氢等。如果操作不当,氢在密闭空间可能引发爆炸事故。近年来全世界发生了一些氢气装备爆炸事故,例如,2019年5月23日傍晚,韩国江原道江陵市一家工厂发生一起氢气罐爆炸事故,造成2人死亡、4人受伤。所以,在未来能源结构中,氢的比例会提高,港口未来可以成为氢产业集聚园区。但氢的占比具体会提高到多少,取决于成本,包括经济性、可行性和安全性。

用非上网新能源电(光伏电、风电),通过电解水的方式制出来的氢是绿氢,因为这些太阳能、风能本来是弃电,要被浪费掉,制氢相当于蓄能。原来的新能源电被称为“垃圾电”,因为新能源电上网规模小且需要升压,传统煤电电机容量为60万千瓦或100万千瓦(100万千瓦相当于1000兆瓦),而10兆瓦的风电或者光伏电电机要很大的占地面积。各地电网新能源电上网的情况并不相同,2017年前后,风电弃电比例大概在30%左右。从国家能源局的政策看是鼓励解决弃风弃光的问题的。新能源电弃电的现象正逐步减少。

水电站利用水位差来蓄能,即夜晚把水提升到某个高度,需要用电的时候把水放下来。现在也在研究光伏电和风电的蓄能问题,小规模的蓄电可以做到,但调节电网级别的蓄能还未实现,所以需要进行研究。但这不是问题,只要把问题提出来,就会有人去解决。现在光伏电、风电上网的成本在1毛多,已经差不多可以与煤电上网的成本差相竞争。但光伏电、风电发电规模小,不能解决大规模的用电问题,还有一些调节成本没有算。国家对光伏电、风电是有鼓励的,上网是有补贴的。欧洲国家对新能源电都有补贴,多年前是上网1度电补助大概相当于用2度电的价钱。国内对风电、光伏电有价格补助。十年前,我在到新疆、内蒙调研了解到,那时候的新能源电上网国家补助1.1元/度。因为技术进步,整个发电成本已经降低90%,风电、光伏电竞争能力在增强,补贴也在逐步下降。未来电网面临的挑战,是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用户用电的随机性,比如说晚上用户想用电的时候,没有太阳不能发电,阴天没有太阳也不能发电。新能源电不再适用于传统的博弈理论和竞争上网理论,新的理论是突变理论(发电和用电都是随机的)和混沌理论(新能源发电总的来说是混沌的,发电和用电都不是特别清晰)。总之,在发展新能源电方面,我们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在操作程序、智能化管理上也需要有新的管理思路,需要包括理论、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创新。

交通行业也是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中国公交车已经改成电动车,夜间充电。因为白天风电发展高峰的时候,电用得差不多了,但晚上居民用电少,谷电还有一块是剩余的电,所以晚上谷电有优惠价。国外夜间的电是负电价,也就是送钱给你充,因为不用的话,电也浪费了。燃油车变成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也可以促进节能减排。远洋靠岸时鼓励用岸电,运输时鼓励用其他能源代替石油,这叫能源替代。用电、用氢或用其他的燃料代替原来的化石能源,主要是解决化石能源耗竭的问题,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甲醇或者是燃料电池、氢或者乙醇、乙醚未来都有可能变成交通能源。

从去年第二季度或者第三季度开始,国内钢铁生产的原材料都在涨价,实际上全球市场大宗商品都在涨价,需求恢复是涨价的最主要原因。当然环保也是此轮涨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由于环保要求禁止或者限制在河道开采砂石,导致供给减少,价格上升。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钢铁、水泥价格肯定会上升,但是价格上升持续多长时间取决于后端市场。今年2月、3月的时候,很多化工企业因为原材料涨价而无法开工,我担心国内终端产品产量下降,后端消费市场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所以短期涨价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涨价长期延续,传导到消费市场,将导致整个价格体系发生变化。碳排放管控使碳变稀缺了,碳排放价格成本要内在化,要导致价格上涨。第一个判断,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完成,对初级产品原材料的需求会减少,最终产品价格上涨与否会随行就市。第二个判断,关于价格传导,尽管原材料价格上涨,但最终产品价格上涨并不是特别明显,比如新冠疫情期间大城市农产品价格涨了一倍,老百姓由于对涨价原因理解并没有多大的意见。再比如钢铁的消费价格中其实并不会引起多大的价格上涨,估计钢铁成本不超过产品总成本的30%。老百姓并不能感受到原材料价格的变化。

关于碳市场。发展碳交易的目的是给市场释放价格信号,即像排放污染物一样,排放二氧化碳也是要收费的,因此企业生产不能随意排放二氧化碳。碳交易市场是政策性市场(政府干预非常明显的市场),主要是因为碳市场一天的交易量有限,中国股市一天的交易量约10000亿,有的时候还不止;但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七省市碳市场一天交易量不到一个亿,有些一整天也没有交易。如果谁想控盘,非常容易;操控碳交易价格,可能会引起金融风险。而且,碳交易向生产端向前传导,谁有碳排放权、谁没有,会影响生产。所以,碳交易市场应该是有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不让过度的炒作。未来碳交易的作用应该是排放高、减排成本高的企业,通过市场调剂去购买碳排放权;排放少、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可以出售碳排放权,从而降低碳强度[2]的经济成本。碳交易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多少,还需要研究。全国碳交易市场首先要覆盖电力行业,未来还会覆盖其他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比如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八大类行业。原来的碳交易试点是属于局部“发粮票”,谁在用碳排放权都知道;全国碳交易市场相当于“全国粮票”,不容易知道在碳排放权在谁手上,所以碳交易所的运行过程、市场机制还要稍微摸索一下。全国碳交易市场先从电力行业一个行业开始,是非常有道理的。

应当明确,碳中和是中国的长期目标,不能操之过急。其次,现在社会上开展碳市场交易试点,类似的跟风炒作很多,从股市上看已经炒过几轮股票了。我希望大家都能做些实事,不要产生碳交易就会赚很多钱的想法,还要防范金融风险。最后,应该看清大势,看准大势,行动起来还要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必须把每个地方的碳排放过程搞清楚,特别是碳达峰行动方案要制定扎实,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这样才能使碳中和目标变成地方和基层行动的具体可实施的方案,要强调可操作性。

注释:
[1]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2]碳强度(carbon intensity)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