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IIGF观点 | 回应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对中国ESG发展现状及评价体系的误解

>2020-12-14

日前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发布了一篇名为《中国ESG评分失去对可持续投资者的吸引力》(China’s ESG ratings tarnish its allure for sustainable investors)的文章,文中指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有众多企业在MSCI、富时罗素等国际ESG指标评级中评分较低。然而对此深入分析后发现,背后原因不能简单的以评级结果来看。尽管国际ESG评级机构拥有国际化标准评判体系,但缺乏对中国市场特性的深入了解,在指标设置上缺少因子的区域化和差异化设置,其评价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市场。其对于中国企业的ESG评价也会由于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而有失公允。因此,对于中国ESG发展现状和中国企业的评价应考虑到中国国情和本土化特色,这也对中国本土化ESG评级体系的构建提出要求和挑战。

 

一、 中国ESG发展具有本土化特色

 

中国经济发展强调“四位一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方位建设,因此在推动ESG理念形成和构建指标体系时必须兼顾实现宏观战略目标和政策取向,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点。

 

(一)“自上而下”推动ESG理念发展

 

中国在ESG发展上体现出鲜明“自上而下”的特点,以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出发,金融机构及国有企业作为先行的政策引导载体,逐步向企业、投资者及公众渗透ESG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重要性。从企业端看,有针对性的出台ESG信息披露要求、行业节能减排标准、指标测算指引和绿色金融发展支持,推动企业转型及开展社会责任实践意识。在投资端则以发展绿色金融作为起点,向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印发投融资规范指引、绿色产业目录等明确资本取向,提高投资者的ESG投资理念。自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ESG的发展在政策上得到了自上而下的大力支持,呈现趋严态势。如2020年11月,更是以深圳作为试点城市,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首次以法律形式向定向主体或项目提出环境信息披露的强制公告。值得注意的是,早在相关政策出台前已有部分企业对ESG展示出高度关注,2007年有22家A股上市公司主动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据中财大绿金院统计,截至2020年10月披露数量增长至1010份,24.74%上市公司主动发布了ESG报告。

 

(二)特色化指标构建

 

中国特色化指标构建主要体现在环境(E)与社会(S)维度,与中国宏观战略目标实现密切相关。有专家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亚洲监管机构更多的关注公司治理(G),对社会(S)和环境(E)还没有引起过多的重视。究此“国际视角”分析其背后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治理长期以往为强制披露机制且本身具有高度标准化设置,其定性和定量信息已与国际标准框架基本融合。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特色化指标多体现在社会和环境层面,还未与国际平台有效对接,企业信息与国际指标未形成有效映射。

 

1. 环境维度

中国在环境维度指标构建主要参考国内经济发展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政策推动重点以及考虑指标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不同于全球ESG投资和指标更多关注企业的气候责任行为,国内现行指标以衡量企业的绿色转型、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表现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于环境维度的关注远早于ESG理念的提出,发改委在2011年便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截至目前,中国仅试点碳市场就已成长为配额成交量全球第二。在此期间,中国同步以绿色金融作为工具,用资本引导的方式积极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在部分可持续发展标准制定上已领先全球标准。如在《新绿债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已将煤炭清洁利用、火力发电等国际争议比较大的类别剔除。随着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作出“2060碳中和”的承诺和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中国也将陆续开展改善气候变化的行动。

 

2. 社会维度

因各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于社会需求和企业责任的体现不尽相同,中国ESG本土化指标设定在社会层面尤为凸显。相较于国际ESG评判体系对中国企业提出如人权、社区责任等信息披露的要求,中国社会维度指标设置侧重探查企业如慈善、扶贫、灾害救助等行为。如中国部分企业为响应“精准扶贫”,以创新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消费扶贫作为主要帮扶途径,并自发组织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的行动。截至2019年12月底,仅民营企业就已精准帮扶11.66万个村,产业扶贫项目投入819.57亿元,公益投入149.22亿元,安置就业73.66万人等。企业以上社会责任行为的主动性、执行路径和绩效成果等信息都是国际ESG指标体系下无法有效获取和准确衡量的。因此,若想在中国市场实践ESG投资,其发展重点应是积极适应和融合目标市场特色指标,而不局限于既有国际ESG指标下的评级结果。

 

(三)ESG投资发展现状

 

中国ESG发展虽起步较晚,但随着ESG政策推动和对外开放加速海外资金的入场,市场对ESG的关注度和意识提升迅速,近几年ESG投资规模增长迅猛。据GSIA数据统计,中国ESG投资规模从2014年的5亿美元规模到2016年的29亿美元,规模增长约154%。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统计结果表示,截至2019年年底,国内泛ESG主题基金(77只)总规模超600亿元,ESG主题公募基金(5只)发行规模40.41亿元。

 

图 1 2005年-2020第三季度中国ESG公募基金资产总值(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与此同时,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ESG与绿色投资调查问卷(2019)》结果显示,90%的机构投资者对践行ESG责任投资策略表示支持,47家受访公募基金管理人中,有17家机构十分关注ESG投资,并已在ESG或绿色投资方面开展了相关实践,目前已有 12% 的公募基金建立了自有的 ESG 评价体系;其他机构大部分会在未来1-2年采取ESG或绿色整合相关行动。

 

二、 国际ESG评价体系在中国应用的“水土不服”

 

(一)国际主流ESG指标展示

 

当前国际上已经建立了一些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信息披露标准和评估体系,其中以MSCI、汤森路透、富时罗素为代表性均建立了自己的ESG评估体系并发表了相关指数。综合统计MSCI、汤森路透、富时罗素ESG指标体系,在大致框架上几家机构的设置基本一致,且二级指标多采用国际通用标准。

 

表 2 国际通用ESG指标展示

资料来源:MSCI,汤森路透,富时罗素,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其中,汤森路透针对23项ESG争议性话题对企业进行二次ESG评分,并会对第一次得分进行再度调整;富时罗素则在对企业进行ESG评级时还结合FTSE罗素绿色收入低碳经济(LCE)数据模型对公司从绿色产品中产生的收入进行界定与评测。然而以上三家通常针对全球公司运用的均是同一套指标体系,未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和各国国情,在指标设计上缺少本土化考量,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诸多不适应性。

 

(二)国际标准化指标体系“水土不服”原因分析

 

1. 国际指标缺乏差异化,横向可比性不强

当前国际指标体系构建基本遵循欧美市场的原则和标准,针对其他政策体制和文化背景的市场尚缺少差异化指标建设,将使其评级结果缺乏精确性和应用性。如MSCI的ESG指标体系分为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在对中国企业采用了新兴市场的指标逻辑下却未调增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指标,将造成中国企业行为与国际标准指标无法形成有效映射,对中国企业ESG表现评价不仅不具有横向可比性,且是低估或无效的。举例而言,在社会(S)维度,人权指标在国际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中比重较高,而中国企业更强调社会保障、劳工福利、扶贫等指标,国际指标与中国企业发展侧重点不符,从表述上和规范上都难以定性、定量衡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水平。

 

2.  国际机构对中国特色化指标信息和数据获取存在一定难度

在ESG指标的构建和企业评估中,国家政策发展和企业相关信息的获取至关重要,然而国际指数及评级机构在语言和国情分析两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一方面基于语言的差异,国际评级公司对中文信息的获取和理解难度要远高于英文信息;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际指数公司缺乏对中国ESG发展情况的了解和对资本市场特性的深入挖掘,运用国际ESG评价逻辑对中国企业ESG信息的解读容易产生偏差,无法公允衡量中国企业的ESG表现。因此提高评级有效性和精确性的前提是建立专业中国ESG团队,以构建中国特色ESG指标和获取企业信息。

 

3. 中国与国际市场机制不同,ESG评判标准存在差异。

国际ESG市场在历史发展上体现出更多市场选择机制及企业的自愿行为,因此国际组织通用的国际化ESG标准和框架不具有强制性。而中国ESG发展则体现出更多的政府参与,以宏观层面“自上而下”的引导进而推动全方位市场参与者的ESG意识形成。举例而言,国有企业是中国特有的政策执行载体,是引导市场发展方向和维持市场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境外企业的代理人制度,国有企业由中国政府参与控制,侧重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更多的体现企业行政性特点和稳定市场的设置;而国际市场以市场选择为主导,企业执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和目的之一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营绩效。因而,基于欧美企业运营体系下构建的国际通用指标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点不适用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更无法鉴别出优质国企。

 

三、中国企业并非真正ESG表现不佳

 

相对国内外标准ESG 指标,以中财大绿金院为代表的中国ESG 特色指标一是加入了适合国内国情的定量指标,尤其在环境 (E) 强调量化指标的重要性。二是强调负面 ESG 风险的量化衡量,通过统计上市公司的环保处罚、债务、违约、纠纷、毁约、拖欠、安全性、质量和违规方面的信息,综合而全面地评价上市公司ESG 行为。

 

本文通过收集2019年MSCI中 A股上市公司442家评级情况对比中财大绿金院ESG评级结果分析发现,中国企业并非真正的ESG表现不佳,且普遍存在被低估的情况。如下图所示,在442份样本数据中,评级在中财大绿金院数据库A-等级及以上的上市公司占比达52.49%(232家),其中A+级企业为18.1%(80家);反观MSCI评级结果,在A级及以上的公司仅占样本的5%(22家),且无一家企业获得A+评级(对应AAA评级)。在MSCI指标体系中,中国企业更多的集中在B级及以下,占比高达84.84%(375家);同比中财大绿金院数据库此等级公司分布仅占38.01%(168家),且其中包含D等级公司7.24%(32家),MSCI无此对应分类。由此可见,对比中国特色指标的评级结果,国际ESG标准体系对中国企业不仅存在低估的情况,且缺少更为细化分类。缺乏实用性的评级结果可能加深投资者对中国的误解和降低对市场的信心,让其错失投资机会。

 

图 2 2019 MSCI与IIGF评级体系结果对比

资料来源:MSCI,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四、中国本土化ESG风险管理工具迅猛发展

 

《中国ESG评分失去对可持续投资者的吸引力》一文对中国ESG风险管理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质疑。然而早在MSCI 2018年将A股纳入新兴和全球指数之前,已有金融机构、学术机构、第三方评级机构等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对 ESG 展开了深入研究,开发了多项 ESG 风险管理产品。如中财大绿金院在2017年便创新开发了本土化的“ESG评级体系”,并同步构建ESG数据库以完善风险管理流程。截至目前,已持续研发诸如“环境压力测试”、“三优信用模型2.0”、“中国公募基金ESG评级”、“上市公司ESG评级报告”等本土化ESG风险管理工具。以反向推动企业主动改善环境、提升社会责任表现的意愿与能力,进而建立起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机制。此外,妙盈科技AMI则以供应链为视角,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ESG风险管理数据模块。微众银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中国特色ESG指标和卫星遥感影像等另类数据打造出全球首个“卫星AI-ESG”平台,以“客观观察”的视角对ESG表现进行风险管控,向投资者传达及验证企业真实ESG实践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在国际上已有企业和平台意识到盲目推广国际普适性ESG标准,存在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弊端,部分机构已有倾向与中国ESG智库、金融机构等就融合中国特色ESG指标进行产品开发等合作探讨。

 

五、总结

 

通过此次金融时报《中国ESG评分失去对可持续投资者的吸引力》中对中国企业ESG表现的错误评估,以及对中国ESG发展现状存在误解的事件可看出,中国在国内大力推动ESG发展的同时,还需在遵循国际通用标准框架的基础上加速标准化中国特色ESG指标体系。在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时,亟需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化ESG评级机构,以纠正境外投资者的认知盲区和偏差,增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了解和投资信心。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金融时报》原文

参考文献

施懿宸,包婕中国ESG指标体系发展需要中国特色,2019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中国ESG白皮书,2019

 

作者:

 

施懿宸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讲座教授,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

邓洁琳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金  蕾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谷含荑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