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地方实录 | 贵州省贵安新区: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发展

>2020-12-07

编者按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强劲。作为我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贵安新区自2017年6月份获准开展试点以来,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和建设,充分挖掘和体现生态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价值,在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方面改革成效突出,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之路。
 
寒冬时节,冷风扑面。但贵阳市轨道交通S1线一期工程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火热景象,工程车辆往来穿梭,机器轰鸣震耳欲聋。

  贵阳市轨道交通S1线一期工程作为贵阳—贵安路网互联互通标志性重大工程,建成后不仅将弥补新区公共交通短板,也将拉近贵阳市主城区与贵安新区间的“时空距离”。

  贵阳市轨道交通S1线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与贵州省贵安新区近年来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密不可分。根据贵州省绿色金融标准,该项目获得了140亿元绿色低息贷款。

  作为我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贵安新区自2017年6月份获准开展试点以来,全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有力推动了地方绿色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之路。

  贵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得到了广大金融机构的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共有1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贵安新区开设了35家分支机构,一批证券交易机构入驻新区,开展了多样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初步形成了省、新区及在黔银行、保险、证券和全国性金融机构多层次绿色金融机构体系,为当地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什么样的项目才能获得绿色金融支持?标准问题至关重要。在综合前期试验并借鉴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及国际通行做法基础上,贵安新区于2019年6月份,发布《贵州省绿色金融项目标准及评估办法(试行)》,探索建立了绿色金融项目评估标准及程序,将绿色产业分为生态利用产业、绿色能源、清洁交通、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7个大类,并进一步细分为30个二级分类和100个三级分类。同时,该区还开展了绿色银行认证标准探索,初步构建了“双认证”体系。

  为推动绿色金融认证标准和服务信息化、科技化,贵安新区搭建了“绿色金融+大数据”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绿色项目认证”“绿色金融产品服务”“财政支持激励政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四位一体”动态管理,以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贵安新区绿色金融港管委会副主任蓝虹介绍,金融机构可以注册成为贵安新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会员,了解查询贵安新区绿色金融优惠政策、绿色项目等信息,有绿色项目的业主可通过该平台提交项目材料,主动申请绿色认证,以纳入绿色金融项目库。“该平台打通了绿色项目和资金对接的快速通道。”蓝虹说。

  此外,贵安新区还建立起绿色金融项目库,精准匹配绿色金融政策,做大绿色金融项目储备,推动实施一批绿色项目、生态项目,提升了地方绿色发展水平。

  贵安新区两湖一河(月亮湖公园、星月湖公园,以及车田河卧龙湖至飞龙湖段)海绵城市试点项目是一个典型的全公益性绿色项目,原本只能依靠财政解决资金问题,获得绿色金融融资极为困难。

  在综合考察相关情况后,贵安新区利用绿色金融试点政策,运用绿色金融加多级绿色财政联动设计,创新性地解决了两湖一河海绵城市试点项目融资问题。具体来说,该项目作为标准PPP项目,由政府财政以租赁方式逐年支付工程建设运营费用,并确保项目的绿色属性和环保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同时,通过绿色信贷产品设计和国家绿色财政支持,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

  目前,月亮湖公园已经成为贵安新区一张亮丽名片,透水砖铺满公园广场,沿湖增设的渗透塘、生态调节沟等海绵城市设施错落有致,植被缓冲带上的植物郁郁葱葱……周边居民闲暇之时经常到此休闲游玩。

  贵安新区辖区内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通过绿色金融融资专项通道提供低成本绿色资金,服务地方绿色发展。例如,中国农业银行贵安支行和平坝信用社运用“信用担保+抵押后置”模式,分别向贵安电投公司和贵安新区新国线集团(贵阳)运输有限公司提供3亿元和1000万元绿色贷款,重点支持了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项目建设。

  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贵安新区绿色贷款余额为131.18亿元,成功对接低息绿色资金达700亿元,重点支持了辖区内经济和环境效应显著的优质绿色项目。绿色金融助推绿色发展的成功案例在贵安新区不断涌现:绿色金融支持清洁供暖试点建设;创新绿色资产证券化,推动分布式能源中心绿色项目建设……

  贵阳市市长、贵安新区管委会主任陈晏表示,将用好用足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优势,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进贵阳贵安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整合,加速两地联通畅通融通,推动贵阳贵安绿色金融共建共享。(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