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专家观点 | 马晓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020-12-07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推进,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卫生健康工作实际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作出一系列新部署,为全面建设健康中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与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在卫生健康领域的体现,也是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选择。这就要求我们把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为发展的重要目的、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不断提高卫生健康供给和服务水平,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确立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分析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这38字工作方针既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一脉相承,又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对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总要求,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遵循。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基本职责。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尊重医学科学发展规律,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基本原则,落实政府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卫生健康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既是对世界健康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也是对健康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这就要求我们从影响健康因素的广泛性出发,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将健康作为制定实施各项公共政策的重要考量,统筹调配全社会卫生健康资源,将维护人民健康的范畴从传统的疾病防治拓展到影响健康的各个领域,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十三五”时期健康中国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十三五”时期,全国卫生健康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医疗卫生体系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验。2015—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提高到77.3岁,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至28.4%,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健康中国行动启动实施。2020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实施,“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写入法律,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着眼于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政府、社会、个人协同推进15个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和肥胖,推广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习惯,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关注健康、追求健康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启动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县域综合医改,84%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水平。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以质量为核心、以公益性为导向开展绩效考核。深化医教协同,建立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医师区域注册制度,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达2.77人,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2.61人。建立综合督查制度,实现全国督查全覆盖。强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协同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打通降价药进医院“最后一公里”,将政策红利引导到临床端。扎实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基本药物数量由520种增加到685种。

 

  健康扶贫成效显著。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确定县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3个主攻方向,组织三级医院“组团式”帮扶贫困县县医院,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国家级贫困县和边远地区。实施分类救治策略,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至30种,对高血压等4种慢性病患者优先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行动,以“三区三州”为重点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综合防治,累计分类救治贫困患者1900多万人,近1000万因病致贫返贫户成功脱贫。

 

  公共卫生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重大传染病防控策略持续优化,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实施职业病、地方病三年攻坚行动,重点职业病监测范围由原来的10种扩大到28种。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扩大癌症早诊早治覆盖人群,2019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10.8%。免费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12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其他1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坚决听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挥,冲锋在前、救死扶伤,为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应有贡献。

 

  积极推进“一老一小”健康服务。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策部署,优化生育服务,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改善。加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保障,全面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制定托育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规范;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大力促进医养结合,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达到4万多家。

 

  中医药振兴发展迈出新步伐。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迎来大好发展机遇。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质量提升等全面推进,实施文献传承和活态传承并举的中医药学术传承制度,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中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人民健康。

 

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作出明确部署。全国卫生健康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风险防范,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更加注重资源下沉和系统协作,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坚持预防为主方针,针对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聚焦重点人群,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优化重大疾病防控策略措施,广泛开展全民共建共享的健康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强化医联体网格化布局,持续提升县域服务能力。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完善公立医院补偿和运行机制,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实中医药特色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加快发展健康产业。

 

  以安全为底线,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以老年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增加居家、社区、机构等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加强人口监测和研判,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减轻群众生育养育负担。

 

  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强化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改革的支撑与保障。加强健康优先发展制度保障,推动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推动将主要健康指标、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建设,健全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深化“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作者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来源:健康中国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