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联合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同时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
一、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发展
2022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现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旨在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更好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该文件将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层面,提出银行业保险业应将环境、社会、治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等新要求,被视为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随后,金融监管部门于2024年陆续出台《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金发〔2024〕11号)、《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24〕70号)、《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银发〔2024〕181号)等政策文件。
在此基础上,本次两部门联合出台《实施方案》,成为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的最新顶层指引,也是金融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的重要体现。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我国银行业保险业将力争在未来5年基本建成制度完善、监管有力、标准领先、组织完备、产品丰富、风控严格的绿色金融体系,在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环境质量、推动能源转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共四部分24条措施。一是总体要求,提出了绿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二是主要目标,提出了未来五年绿色金融发展目标。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等五类重点工作任务。四是强化责任落实、监督评价、协同合作、宣传交流等组织保障。其中,《实施方案》明确的五类重点工作任务包括:
(一)加强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
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能源体系低碳转型,支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碳市场建设。
(二)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优化银行信贷供给,完善绿色保险体系,丰富金融产品服务,拓宽绿色融资渠道。
(三)推进资产组合和自身运营低碳转型
有序开展碳核算工作,降低资产组合碳排放,推进自身绿色低碳运营。
(四)增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有效应对气候风险,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五)深化绿色金融机制建设
健全内部管理,夯实数据基础,强化信息披露,优化激励约束。加强人才储备。
三、银行业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着力点
一是大力发展转型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强化对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领域工艺革新和设备更新改造升级的中长期贷款支持,有效满足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服务需求。围绕太阳能光伏、风电、水电、抽水蓄能、特高压、核能、储能、智能电网、微电网等新能源产业生产、建设和运营以及更新、升级和改造提供金融支持。
二是优化信贷供给,创新开发特色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政策性银行立足自身职能定位,为重要领域、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的绿色发展提供稳定中长期资金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发挥好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主力军作用,优化金融资源区域协调分配,支持绿色产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股份制银行坚持差异化市场定位,深化对绿色产业细分领域及重点投向的金融服务。地方法人银行深耕地方经济,合理确定经营半径,精准服务当地绿色产业。外资银行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三是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完善配套金融服务。围绕企业碳配额或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稳妥有序开展碳金融相关业务。充分运用企业碳账户、个人碳账户等涉碳数据,主动拓展与碳账户相关的绿色金融服务场景。做好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金融对接,强化金融支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围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等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好金融服务。
四是推进自身绿色低碳运营。树立绿色办公理念,增强信息化、集约化管理能力,完善有关制度机制,建立更加高效、低碳的服务体系。提升自身运营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规范经营行为,实施绿色运营、绿色采购、绿色出行,做到节约用电、节约用水,推行办公建筑节能、无纸化办公。科学确定运营碳减排目标和实现路径,降低日常运营碳排放强度,探索推动碳中和网点建设。
四、保险业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着力点
一是完整构建绿色保险体系。保险公司要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研发有针对性的风险保障方案,推动绿色保险业务提质增效。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优先提供绿色保险风险保障,挖掘和对接行业风险特点和保障需求,加强绿色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和复制推广。增强绿色保险风险定价、精细化管理、防灾防损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优化风险减量服务和管理机制,更好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风险保障。
二是研究开展投资组合碳核算工作。做好碳排放数据收集、积累等基础工作。开展投资组合碳排放测算,在依法保护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开发基于企业和个人碳核算信息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对重点项目碳排放情况的评估、核查,提升绿色金融环境效益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基于碳表现的投融资评价、分类和动态管理,逐步优化资产结构,渐进有序降低资产组合的碳强度。
三是完善绿色保险有关风险评估模型。探索环境和气候相关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在积累数据的基础上,分步分行业开展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持续完善模型、参数,逐步将分析和测试结果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有机结合。加强对高碳资产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稳妥应对转型风险。加强对物理风险的研究,探索评估重点行业和地区的物理风险暴露水平。
五、江苏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情况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和能源消耗大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作用。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现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指导意见》,成为全省绿色金融发展的指引文件。2022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率先印发了《江苏银行业保险业深化绿色金融服务行动方案》,指引全省银保机构绿色金融服务全面升级。2023年以来,江苏省率先开展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持续推动绿色金融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2025年,《关于构建转型金融支持体系 助力江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通知》正式印发,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牵头建立起转型金融“1+N+N”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一)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情况
据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统计,截至2024年末,江苏省绿色信贷余额4.4万亿元,同比增长25.2%,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5.2个百分点;全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718亿元,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431亿元;江苏特色政银产品“苏碳融”已向2799家绿色企业发放贷款345亿元;《江苏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于2024年印发,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指导全省9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序开展年度环境信息披露,共计对20.1万家企业(项目)开展投融资活动碳排放量核算。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领域加速布局,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单位积极开展绿色银行建设,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二)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情况
自2024年6月5日起施行的《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保险企业开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国家规定应当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江苏省保险业持续强化重点领域绿色保险保障,积极开发生态产品价格指数类保险、绿色产品质量类保险、绿色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类产品,全国首单植被综合碳汇价值保险、全国首单湿地碳汇遥感指数综合保险等创新保险产品纷纷落地江苏,形成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绿色保险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