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地方实录 | 中国高校绿色金融研究联盟2020年会暨绿色金融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2020-12-02

编者按

11月29日,中国高校绿色金融研究联盟2020年会暨绿色金融发展高峰论坛在热烈的学术交流中圆满落幕。当日上午,以“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为主题的三场平行论坛聚集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同台探讨,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和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平行论坛Ⅰ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林永生,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唐文进,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教授王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义中,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讲座教授叶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原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行长吴国培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潘敏先后发言,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许文彬主持。

 

林永生认为绿色金融人才培养首先要拓展绿色金融的含义。当前关于绿色金融的含义仍有分歧,广义和狭义的绿色金融定义都需要修正;其次,要加强本科通识教育,让“绿色”变成公民的核心素养;第三,学科门类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绿色金融人才培养需要先做好学科门类的引进与借鉴;如今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绿色学科,通过科研成果与教学相长,可以很快地推进绿色人才培养。

 

唐文进指出绿色金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认识”到“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要成为一门学科,需要本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但绿色金融硕、博士点尚未设立。在科研方面,至关重要的一步是要先确立一个绿色金融标准。唐文进认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应是让绿色金融的理念深入人心。他还提出要让市场发挥作用,推动绿色与金融的结合。

 

王擎指出:“绿色”是理念,而并非行业;要思考绿色人才培养是让人接受绿色知识还是绿色理念;绿色金融包含两层概念,一是领导别人去做绿色活动,二是让自己成为有绿色理念的人。他赞成先确定绿色金融的标准,在标准的基础上,从企业和金融产品的角度找到基础数据研究。绿色金融应由多方共同承担、分担,最终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王义中提出绿色发展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绿色金融需要用于支持绿色产业,其核心在于如何让金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最常见的金融类型为普惠金融,而研究普惠金融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普惠金融的普及率很高,在基层推广的范围也相当广,但银行是否有足够的动力来持续发展普惠金融则成为了亟需研究的课题。

 

叶臻援引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绿色金融在通识教育中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叶臻认为该目标展现了中国作为产业大国的自信与担当,并且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举措,中国产业门类的发展与创新,让中国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

 

吴国培介绍了福建的林权改革。为改变集体林权时代农民整治山林缺乏积极性的情况,福建省率先实施分山到户的政策,组织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配合林权改革发放林业抵押贷款,为农民整治山林提供了资金支持,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借助保险公司,组织农民投保林业保险,使得自然灾害发生时,农民可以通过保险实现再生产。

 

潘敏认为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从而提高人们对绿色金融课题的关注度。同时要着重于碳金融、碳排放的交易机制,为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添砖加瓦。潘敏强调绿色金融不再仅是解决气候问题,而是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平行论坛Ⅱ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蓝虹,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王遥,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副教授张俊杰,赣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边俊杰,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张继宏,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安国俊,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德胜,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志青参与讨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诗一主持。

蓝虹首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绿色金融学科建设的历程。在本科生教学上,环境学院、金融学院在基础课程之后都开设了绿色金融课程,但培养过程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绿色金融许多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公认的教材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本科培养中缺乏合适的衔接课程和完整的培养体系;环境学院、金融学院交互教授绿色金融相关课程的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陈诗一着重谈及教材问题。他指出,中国的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不能照搬西方,建议从不同视角、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相关教材,同时,教材应一纲多本。他认为绿色金融教材也应如此,其编写可以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并勉励大家为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共同努力,攻关克难。

 

王遥指出在学历教育培养方面,绿色金融处于相对非主流的位置;绿色金融理论体系目前尚不完善,亟待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建设;绿色金融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实践差距较大,许多学术论文基于不完整的数据构建模型,因此得到与实际不太相符的结论。同时,还存在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培训缺位问题。她建议把绿色金融专业设置在商学院、将绿色金融延伸为可持续金融、编写绿色金融教材系列、举办绿色金融大赛等。

 

张俊杰介绍了他所负责的绿色金融学位项目的发展和课程体系现状。在该项目内,学生主要通过项目参与、暑期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渠道获得绿色金融相关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以实践为主,研究课题涉及气候金融、生态金融、碳金融和环境政策等方面。他还指出,绿色金融的理论落后于实践,目前该领域尚未有非常顶级的学术论文,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边俊杰介绍到,赣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结合赣南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提出了培养“具有红色金融家品质的绿色金融人才”的目标,目前侧重于绿色信贷、绿色投融资两个模块的学习研究。尽管绿色金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体系还相对不完善,但学院加强学生实践环节投入和培养,举办绿色金融案例大赛,并积极筹建绿色金融研究院,开辟智库+人才培养的道路。

 

张继宏指出,目前某些学校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体系上存在一定问题,如老师与社会培训之间存在体制障碍、各学院之间存在壁垒、项目无法长期贯彻落实等。他提出要更加注重专业硕士培养、采用集体学习、完善相关教师的奖励激励机制等建议,同时强调要保持绿色金融人才培养项目的长期化和常态化。

 

安国俊提出绿色金融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建设一要重视绿色金融的基础创新;二要建立机制和平台,引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的支持,建立绿色金融孵化基地等;三是搭建绿色金融高校联盟平台,从学界、智库角度更好地研究绿色金融领域问题;四要拓宽绿色金融人才培养渠道,与业界、地方政府合作,采取聘请实践导师的方式,引导学生发展。

 

吴德胜指出,对绿色金融的研究,要考虑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跨域、跨时间的数据处理问题,要考虑绿色金融产品设计,尤其要注重如何将政府的生态补偿向市场化的融资手段转变。他建议在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将其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助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李志青分享了近几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绿色金融教育的实践,学院金融专业硕士全面铺开了绿色金融、新金融、碳金融等课程教育,博士和学硕培养以撰写论文为主。同时,学校开展多层次人才培养,与银行开展合作研究,学生积极参与绿色金融相关课题;在就业方面,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学生毕业可以选择绿色发展基金等机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学院还联合业界力量编制了十九章的《绿色金融概论》,搭建了绿色金融教学框架,并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细化和完善内容。

 

 

平行论坛Ⅲ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陈奉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吕勇斌,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尹筑嘉,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曾燕,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朱小能,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教授陈海强参加论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黄娟娟主持。

 

陈奉先针对绿色金融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一,开设相关专业。由高校牵头,将绿色金融做成一个目录外的专业,建设完善的课程、学分规划体系,给予高校可操作的空间;二,补充学科支柱要素。目前绿色金融方面的教材匮乏,需要绿色金融联盟、教指委共同推动建设;三,应将理论结合实际。目前高校所做的绿色金融工作偏理论化,将来应面向市场需求,对接金融机构,将社会的实际需要转换为教育培养的方向。

 

 

何青指出,高校应当配合中央的政策发展绿色金融,结合国家的需要建设专业、培养人才。他提到,人民大学较早就已进行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实践,并通过撰写研究报告、参与省校合作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培养。同时人民大学也积极创建国际交流平台,分享全球范围内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成果,拓展学生绿色金融的全球视野。

 

吕勇斌认为目前绿色金融的定义过于宽泛,更精准的概念界定有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他提到,目前国外绿色金融主流研究主要关注气候、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与国内研究的着眼点不同,应通过加强与国外交流合作,更精确地把握绿色金融国际研究的热点。在本科教育中应当加强绿色金融课程的教授与推广,同时要加强学科基础要素建设,如绿色金融数据库等。

 

尹筑嘉认为,绿色金融很大程度上由市场推动着前进,她提出,高校可以建设产学研基地,推动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人才。高校要遵循反向完善设计,根据市场需要来设计培养体系,建立培养目标,培养实用型人才。当前,高校应专注于补充理论、教材、绿色金融案例等,开设绿色金融相关专业课程,推动专业的发展。

 

曾燕指出高校应率先进行绿色金融研究,以提高社会研究绿色金融的意识。他认为数字和绿色金融的结合或许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关于人才培养,曾燕提出,绿色金融作为交叉学科,师资、课程设置、学生培养目标等问题都需进一步探讨。

 

朱小能提出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容量及行业待遇的问题,人才培养只有结合市场机制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在师资培养方面,不仅要有研究绿色金融方向的教学人才,还要有高质量的教学。

 

陈海强认为绿色金融还涉及环保等专业,不妨考虑与其他学院进行跨学科合作。本科培养需要关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科兴趣,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技巧学习的内容较多,在课程设置上需进一步探索,同时应将课本理论与业界实务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黄娟娟介绍了厦大经济学科开设的《体验式教学》课程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教学实践。该课程是金融学国际化班的社会实践特色课程,贯穿本科三年,通过讲座、案例、参访、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直接参观绿色企业运作、参观交易所和产业运营,将绿色观念和金融知识学习融入于实践中,以研促学。她总结,学界和业界的接触,可以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和企业对社会责任思考和认同,学生有极高的积极性,培养效果良好。

 

来源: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