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IIGF时评 | 《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解读与建议

>2020-11-23

10月22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下称“方案”)在广州发布。《方案》的正式发布,标志着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正式启动,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将有力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力提升大湾区健康水平、推进繁荣发展。

 

一、《方案》确立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合作体系的目标

 

《方案》明确,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合作体系基本确立,共商共建共享体制机制运行顺畅,建成一批覆盖大湾区的高水平中医医院、中医优势专科和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一批优势特色突出、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一批国际水平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科研创新成果,推动一批岭南中药知名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到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发展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实现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对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贡献度日益彰显。从疑难杂症中医治疗网络到养老服务网络,从数字、网络和远程中医临床服务到中医健康旅游,从临床试验合作到数据共享,从学术交流到人员培训,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前景广阔。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合作体系的内容丰富,目标明确,现具体归类梳理如下。

 

第一,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医疗高地。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医疗联合体和中医医院集群,鼓励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以独资、合资或者合作方式加入,围绕重大疾病和中医优势专科,聚集国际化、专业化医疗资源,提供覆盖粤港澳三地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提高中医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为引领,建设国际中医医疗先行区。

 

第二,促进融合发展,打造创新高地。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科技研发专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大科学计划,研究谋划中医药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围绕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支持粤港澳中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和方法研究,深入推进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科学研究,着力解决一批制约中医药优势发挥和循证医学深入发展的瓶颈问题。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对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形成示范引领。

 

第三,夯实发展基础,打造人才高地。依托粤港澳三地知名中医药院校,建立中医药人才协同培养机制,联合培养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以及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医药培训基地,为港澳培养一批传承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及临床技术专长、具备在医院环境中进行中医临床诊治能力的骨干人才。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构建符合中医药学科知识规律的院校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

 

第四,深化互利合作,打造产业高地。探索粤港澳三地中医药标准融合发展,支持广东省药品检验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药国际标准权威研究机构,提升广东省港澳中药检定联合实验室的平台效应。充分发挥香港中药检测中心和澳门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建设和推广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简化港澳已上市的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流程,支持港澳地区做大做强中药产业。推动在澳门审批和注册并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生产的中药产品依法在内地申请上市。

 

第五,助力“一带一路”,打造国际化高地。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海外发展联盟,支持优秀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和优秀中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药产业园,促进中医立法,以多种形式开展中药产品海外注册,推动中医药技术和产品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充分发挥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一中心、一平台”优势,大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和健康养老服务,面向国际消费者推出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和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二、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合作发展现状

 

2019年12月,粤港澳三地政府主管部门共同签署《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合作备忘录》,达成六大共识,包括支持港澳中医医疗机构加入珠三角医疗体系,建设大湾区医疗联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平台,推动粤港澳三地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资源共享,推动落实涉港澳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师准入政策等。近年来,粤港澳三地中医药资源正加速整合。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迅速。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启用,截至2019年10月,累计注册企业147家,其中中医药企业51家,占34.69%。依托产业园辐射和带动澳门经济多元发展的规划设想已经初显成效,产业园注册的147家企业中,澳门企业36家、占24.49%。签约入驻产业园的澳门企业12家、占17.39%。通过产业园平台培育的澳门企业共27家,其中中医药企业14家、占51.85%。此外,珠海加强区域中医药产、学、研合作,推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澳门科技大学临床教研中心”,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立300平方米的临床教研中心,共同开展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妇科肿瘤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领域的合作。

 

二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启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纳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也已正式挂牌,全省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41个,全省建设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76个。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挂牌成立,该基地汇聚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合作高校的科技成果,建设成为立足大湾区,面向国际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枢纽平台。另外,广东省中医院2018年启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和广东国际传统医学临床指南研究院建设。由广东省中医院牵头,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高校参与,共建中医药防治免疫疾病国际创新基地。

 

三是粤港澳中医药产业发展迅猛。据统计,广东省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达到170家,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而全省中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57.1亿元,其中中成药企业销售额达334.3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11%,位居全国第一。至2018年末,广东省有中医院184家,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34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71家,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3467人,每年有超过2亿人次的中医药诊疗服务,拥有7.3万张中医药病床。香港18个区有中医药中心,拥有400张病床的首间中医医院正在筹备中,有望在2024年顺利落成和开业。澳门将中医药纳入社区卫生体系后,中医药覆盖率有所提升,平均每个澳门居民每年有2-3次接受中医药诊疗服务的经验。

 

四是粤港澳中医药合作可持续发展条件具备。粤港澳大湾区是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学科和人才最集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也相对较高的区域,可以为大湾区中医药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拥有包括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均开设中医药的高水平大学集群。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建设中医科以来,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相关补充协议的规定下,已开通了一系列的政策以便利香港中医师到内地作中医执业及设置医疗机构。深圳市中医院、龙岗区创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临床传承创新中心,和顺堂与澳门科技大学签约共建“深澳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共建国际认可中医药检测标准。

 

三、金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自去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大湾区建设不断加快,产业加速发展,大量人口正在向粤港澳大湾区聚集。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达到7264.92万人,比上年增加近150万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医药高地建设是大湾区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和资源优势。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央行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广东省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提到的80条措施中,65条措施已落地或正推进实施。由于中医医药产业的特殊属性和现实状况,商业银行对于扶持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合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机构层面,建议加大网点布局。当前,已有183家港澳银行机构进驻广东,并在全国率先实现外资银行全省地级市全覆盖;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等先后在香港、澳门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先后有多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落户深圳,助力大湾区建设。但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推进,商业银行机构互设的规模和速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建议加大网点布局。

 

二是业务层面,建议更加注重协同发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要多领域、多层级的金融助力。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也不再局限于提供单一的信贷支持,而是积极借助集团多牌照优势、总分行协作等模式协同发力,共同为大湾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中医药合作产业涉及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对于金融扶持的协调联动要求较高,建议商业银行加强金融工具和金融政策的协同发力。

 

三是客户层面,建议加大对于居民的金融服务力度。商业银行在为大湾区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也在积极为大湾区内居民客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由于中医药产业和事业与居民关联性较大,建议商业银行通过建设商圈平台、优化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本地移动支付功能等途径,主动融入客户生活场景,满足居民客户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感谢澳门城市大学温雅博士和陈乐洋博士的宝贵学术意见)

 

作者:

万雯清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健康金融课题组(数据库)成员,江西财经大学财务管理学本科生

 

 

研究指导: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数据库)主任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蒙格
 

025-58182776